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5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5591篇
科学研究   112篇
各国文化   33篇
体育   43篇
综合类   257篇
文化理论   32篇
信息传播   599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90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101篇
  2016年   138篇
  2015年   265篇
  2014年   548篇
  2013年   508篇
  2012年   473篇
  2011年   519篇
  2010年   564篇
  2009年   553篇
  2008年   496篇
  2007年   438篇
  2006年   333篇
  2005年   229篇
  2004年   202篇
  2003年   170篇
  2002年   166篇
  2001年   136篇
  2000年   113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1 毫秒
51.
李鑫庚 《语文知识》2012,(2):116-117
本文探讨南阳方言中"孙"、"毛"、"皮"、"精"、"篓"、"包"、"虫"、"菜"、"蛋"、"头"、"种"、"僧"、"脸子"等名词性詈词后缀的意义及所成词的意义和用法,并总结出南阳方言詈词后缀的特点。  相似文献   
52.
河南商丘方言中的“就那吧”是一个表现力很强的语言形式。有四种不同的语用意义:1.可用于表让步、委曲求全义;2.可用于应答中表敷衍、弱否定的语气;3.也可表不耐烦不信任等否定评价义;4.常用于句子开头表建议。  相似文献   
53.
田绮 《海外英语》2015,(9):131-132
该文试图从词汇角度分析托马斯·哈代所著《苔丝》的风格翻译,三个中译本的作者分别是张谷若、孙法理和吴笛。从典故和方言翻译的层面,通过文本材料比较三个中译本在词汇方面的异同,作者发现,在小说风格翻译实践中,有些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忽视了带有文体价值的词汇的文体标记,故而译本未能忠实反映原文风格。通过对比分析,作者认为,张译在传达原作的典故文化方面更胜一筹,而吴译在方言翻译方面更忠实于原作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54.
《考试周刊》2016,(46):34-35
安阳方言在语气词方面有一些是和普通话的用法相同的,如:"啊""吧""吗"和"呢"。同时,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因素,有一些语气词如:"昂""唻""嘞"和"不咋"等的使用,则有安阳方言自己的特色且使用频率较高。文章运用文献研究、观察法和调查法看这四个安阳方言特殊表达的外在形式标记,在不同的话语环境中传达不同的意义。对这四个高频率特色语气词的描写对我们认识安阳方言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5.
《莆田学院学报》2019,(3):54-58
简述莆田市仙游县的上元节请香祭祀活动中存在若干古语词,在前人考证中,这些古语词的本字并未被明确考察。通过仙游方言的音义与《广韵》《集韵》、闽方言的其他次方言的对应关系,并参考历史文献资料,利用因音循字、因义取字的方法追根溯源,新考证出3个方言词本字"""圜""亮"以及3个方言词"脰""煞""抗"的重考之字"礻豆""刹""供"。  相似文献   
56.
亲属称谓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善溪窑方言中的亲属称谓除了与普通话亲属称谓的框架结构具有相似性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从功能系统语法观念出发,通过田野调查、准确描写、比较分析等方法,研究不同社会背景和社会环境影响下善溪窑方言称谓词的变化现象及原因并介绍善溪窑的地理位置和方言概况,对国内方言称谓词的研究现状和方言称谓词演变原因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总结。对调查获得的善溪窑亲属称谓词进行描述、分类、整理。最后,对整理的结果进行分析,探究其原因。  相似文献   
57.
本文运用数理统计法,分析数据中所包含的信息,挖掘出影响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的因素.  相似文献   
58.
王姝 《文化交流》2016,(10):60-62
正在小说《麻雀》的创作谈《我愿意是一只麻雀》里,海飞如此深情地述说着他对上海的少年回忆。因为是上海知青的儿女,少年海飞在上海度过了他大部分的假日时光。那些属于少年的回忆,充满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土语方言,苏州河上运货的柴油驳船轰轰驶过,外滩与弄堂  相似文献   
59.
陕西方言中的“知道”是普通话“知道”的变读,它与陕西方言中的“知不道”没有必然联系。陕西方言中所说的“知不道”本该记作“知不到”,它是由汉语中表示可能和结果的用动补结构类推而来的。本文以陕南洋县话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60.
在黄冈方言中,“着”可附在时间词或动词短语之后,构成具有动词性的“着”字结构,相当于“等到……以后再……”或“等到……再说”。成都方言“哆”字结构与黄冈方言“着”字结构性质相同,二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哆”、“着”都不是“再说”衍生出来的;关于“着”的来源,杨永龙(2002)所说较为可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