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篇
  免费   3篇
教育   188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9篇
信息传播   2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古俗字略》的主要工作是认同异体字,指明其间的“古”、“俗”、“通”关系。其中尽管有可取之处,但也存在不少疏漏。第二版《汉语大字典》对这些疏漏往往未加辨析就加以援引,由此造成了部分失误。举例分析并补正这些疑误,使其有益于《汉语大字典》的再次修订。  相似文献   
22.
本文对古今字与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异体字之间的关系详加辨析,指出:古今字与同源字是部分重叠关系;与假借字有交叉的地方但颇有差别;与通假字在理论上没有关系,在实践上有纠葛但可以分辨清楚;与异体字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23.
丁汉浩 《语文知识》2004,(12):10-10
通假字。通假必须是两个字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才可能发生。古人写章时不用本来该用的那个字,而用另一个跟它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这种同音替代现象。叫作“通假”或“古音通假”。“通”的意思是通用.“假”的意思是借用。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如《鸿门宴》中的“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二声音相同而相通.“蚤”借用了“早”的意义,“蚤”是“早”的假借字.“早”是“蚤”的假借义。  相似文献   
24.
汉字的字形十分复杂,字形不同的几个字有可能是同一个字,而字形完全相同的有可能不是同一个字。因此,有必要对"同字"做一个界定。本文提出了以音义为基础的方法来界定"同字",认为凡是字音字义完全相同而字形不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视觉符号均可视作"同字",并在此基础上以几种典型的字际关系(如异体字、繁简字、假借字、同形字及同义换读)为材料来论证这个定义。  相似文献   
25.
3.因不知道用字的变化而误.1956年,恢复了"阪""挫"为规范字,不再作为淘汰的异体字.1986年,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的说明,指出叠、覆、像、曪不再作迭、复、象、罗的繁体字处理.又指出读瞭liao(了解)时,仍简作"了",读liao(瞭望),不简作"了".1988年发表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收入的"翦、邱、於、澹、骼、彷、菰、溷、徼、薰.黏、按、愣、晖、凋"15个字确认为规范字,不再作为淘汰的异体字.可是,至今有的作者、编辑不了解这些字的调整变化,未能按照新的要求使用这些字.  相似文献   
26.
释"谩詑"     
东汉扬雄<方言>中有"谩詑"一词,义为欺诈.其组成语素"谩"和"詑"均为"欺诈"义.<方言笺疏>中记载的"訑谩、谩訑、譠谩、诞谩、谩佗、谩他、忚"等,都是与谩詑有关的一系列合成词.  相似文献   
27.
贾忠峰 《现代语文》2010,(7):145-149
宋本《玉篇》中,形声结构异体字换用音符的情况共计275组。总体来看,音符的换用次数在9次以内,且换用例数随换用频次的升高而减少。对某个音符来说,换用时有五种情况:只和一个字换用一次;只和一个字换用,换用次数为两次及两次以上;和几个字各换用一次;分别和几个字换用,且与其中一个字的换用次数多于其他字;分别和几个字换用,且与其中两个字的换用次数多于其他字。  相似文献   
28.
异体字是在文字发展的同一阶段内,在字的本用系统中记录同一个词的不同形体,并且这些不同的形体音义完全相同、历史上功能未发生分化的字。异体字既有共时性又有历时性,既有书写差异又有结构差异,其产生既有内部原因又有外部原因。  相似文献   
29.
多音字的存在是汉字充满魅力的一个原因,多音字的音义大多是紧密结合的。“蛇”字作为一个多音字,在《广韵》中有“託何切”“食遮切”“弋支切”三个不同的音。“蛇”读音为“託何切”,与“它”关系密切,但这个读音已经消失。“蛇”读音为“食遮切”和“弋支切”时,两个音所承担的意义是不同的。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蛇”字的书写形态丰富多彩,故也对出现在不同古籍中的异体字进行了整理。  相似文献   
30.
汉字中的品型结构的酷似金三角,音、意、形,都非常有趣。可惜,这些字绝大部分不常用,极为生僻,几乎变成了绝无仅有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