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601篇
科学研究   26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26篇
文化理论   10篇
信息传播   5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5 毫秒
61.
忧患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当今社会,树立科学的忧患意识就应该辩证分析发展现实,同时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2.
“盛世危言”是《红楼梦》忧患意识的重要表现和特征。它明写的是一个家族的衰落,实际反映的却是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即被人们称之为“康乾盛世”的矛盾和危机。贾府的衰败过程和衰败原因是“康乾盛世”衰败的缩影。历史证明了作者思想的正确性和预见性。  相似文献   
63.
"有人斯有群矣,有群斯有忧患矣。"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代代相传,成为了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情感。这在《诗经》中就表现得非常突出,其中有对国家命运、百姓疾苦的忧患,有对奸邪当道、社会不公的忧患,有对繁重徭役、兵役的忧患,《诗经》因此而奠定了我国文学忧患意识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64.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精神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标志之一。忧患意识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过程之中,文章对忧患意识的特点及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影响、忧患意识产生的历史及社会原因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  相似文献   
65.
无常观与日本的传统思想文化相接触,不断冲突、磨合,与其他众多要素融合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日本文化中诸要素的形成和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且这种影响延续至今。从日本古代文学可以看出日本人的无常观主要表现在其忧患意识与生死观等方面。  相似文献   
66.
李华 《班主任》2008,(11):42-43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四川安县桑枣中学师生仅用“1分36秒”全部安全撤离,无一人伤亡,无一处房屋倒塌,创造了一个奇迹,这一切都应归功于该校校长叶志平。正是由于他的防患于未然的忧患意识,在教学楼建筑上的严要求及平时带领全校师生进行的应急演习,才能在重大自然灾害降临时创造奇迹。桑枣中学的奇迹带给我们的启示太多太多。  相似文献   
67.
刘绮婷 《教育与职业》2008,3(14):178-179
当今世界已进入一个全球化时代。受到全球化这一特定时期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职业院校学生忧患意识缺失的现状令人担忧。文章试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四个视角对全球化时代职业院校学生缺乏忧患意识的原因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68.
朱自清“表现自我”的文艺思想,虽然接受了古代和外国的影响,但却不是盲目照搬,而是结合创作实践做出了自己的理论阐释。他继承了公安派的主张,却没有那么散漫不拘;借鉴了英国随笔的创作主张,却又具有了浓厚的忧患意识。可以说,朱自清“表现自我”这一文艺思想的孕育与形成,有其历史的和现实的背景,是时代发展和文学自身变革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69.
由于创作目的和创作环境以及身份的相似.晏殊词某些方面继承了冯延巳词的创作方法.但由于各自不同的经历与性格,他们的词又呈现出不同的一面.本文将从艳情词、忧患意识、词境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0.
《欢喜冤家》中朴素的人性美高度张扬,世俗社会空前败坏,其以极其强烈的反差方式交织成由传统向近代转化畸形的后封建时代的文明景观。对生存处境蒙昧不明而任由命运之神抛来掷去,精神生活枯竭一片而沦为元所敬重的肉体解放,因不注重思想的生产和再生产,时代变迁并没有带来历史的真正变革。叙事表层的喜剧意味,深层处热切关注俗世生活,构成以娱乐意识为基调的新文学,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