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324篇
科学研究   15篇
体育   31篇
综合类   19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了解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杭州师范大学501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双性化个体占36.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专业、发育年龄、成长过程中的交往同伴、外貌满意程度、遇到挫折的解决方式、穿着习惯与人格类型存在关联(P<0.05)。结论:双性化与未分化个体比例较其他研究有所提高,专业、发育年龄、成长过程中的交往同伴、外貌满意程度、遇到挫折的解决方式、穿着习惯是性别角色类型的可能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2.
刘佳 《家教世界》2014,(Z2):93-93
<正>人从出生时就有了生物学的性别差异,与此同时,社会对于不同性别的人也有着不同的期待。在社会环境的作用下,儿童从出生后就有着被期待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模式。比如,大多数人眼中,男孩要勇敢、坚强、大方,他们可以捣蛋或不守规矩,穿素色的衣服,打扮要像男子汉一样;女孩要温柔、细心,体贴,她们不能调皮捣蛋,要乖巧听话,但她们可以穿五颜六色的衣服,打扮应该像小公主一样。  相似文献   
33.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基于当代生理学、性别社会学和哲学研究成果,指出体育作为"男性化"代名词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分析了作为多元气质载体的体育之历史表征,体育作为全人教育的当代意涵,男性气质多样化范式下的体育气概,体育"阳刚之气"应有的当代内涵。研究认为:体育锻炼培育的精神状态和个人气概与性别没有必然逻辑关系,体育的教育意义不在于把人构建为某种性别气质的对象,而是以其内涵的行为气概和精神感染青少年;"阳刚气概"的教育不分性别,体育培养的精神气质不应存在性别两级论,身体强健、意志坚定、追求优胜是新时代青少年男女共同的气质秉性;在气质多样化的文化昌明时代,摒弃二元论的性别观,真正关注和发挥体育对所有青少年乃至每一位公民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34.
朱雪琴 《百科知识》2012,(13):60-61
正近年来,网络等媒体上经常出现这样一类人群形象:他们本是花季少男,却喜欢以阴柔女性的装扮出现。这类男孩,有的出现于选秀节目中,有的是角色扮演(cosplay)玩家,这类人被称为"伪娘"。  相似文献   
35.
论父亲在儿童性别角色发展过程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进程中,父母的影响不可忽视,尤其是父亲,在儿童性别角色发展过程中有着独特和重要的影响。文章主要从父亲的性别化的行为模式、父亲在家庭里扮演的角色与功能、父亲与孩子的交往方式和教育方式等方面,探讨父亲在儿童性别角色认同、性别身份认同、性别行为定型等性别角色社会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6.
地方高校女性辅导员受传统性别文化观念及现实环境的影响,她们表现出比男性辅导员更深层次的性别角色冲突。女性辅导员性别角色冲突带来身心健康危机,并引发职业倦怠,同时也给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女性辅导员自身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都应采取措施,积极调适性别角色冲突。  相似文献   
37.
科学、合理的性别角色教育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全纳教育着眼于每一个个体的成长,反对歧视与排斥,其理念已渗入到各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本文试图依据全纳教育思想,分析探究两种性别角色理论和性别教育模式的利弊不足,进而提出全纳教育背景下儿童性别角色教育应坚持性别平等观念,避免性别刻板印象,对儿童进行双性化教育.  相似文献   
38.
比较CSRI-50、BSRI以及CSRI三个性别角色量表中的词汇,发现男性化词汇体现出中西方在男性特质要求上的共性,而BSRI的男性化量表包含的体现强烈个人主义特质的词汇,中国的两个量表却没有,这反映出两种文化背景下男性性别角色观的差异;女性化词汇方面,三个量表均反映出大学生对女性特质的观点趋于一致与传统.但与 BSRI 比较,“勤俭心细”维度体现出东方文化对女性的不同期待;与10年前的CSRI相比,CSRI-50缺少了“守本分的”“安分的”“娴淑的”等特质,体现了社会进步对女性束缚的减少.而CSRI-50的中性化量表增加了“谦虚、孝顺”的特质,反映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价值观的回归;另外,BSRI和CSRI中某些男性化和女性化词汇被归为中性化.总之,我国当代大学生性别角色观一方面表现为对传统性别角色仍趋于认同;另一方面,两性性别角色界限淡化,性别平等意识日益增强.  相似文献   
39.
一、家庭教育模糊的性别导向是造成孩子性别意识失衡的首要原因 父母是孩子性别教育的启蒙老师,如果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性别角色不规范,就会影响孩子性别取向的确立,从而扰乱他们的性别认同。家中阴盛阳衰、父母长期分居、亲子关系不良、父母关系不和等都很容易导致男孩儿女性化、女孩儿男性化。  相似文献   
40.
本文以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理论为基础,提出要运用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教育方式来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观;探讨了现代社会以“因性施教”、“双性化人格”教育为代表的几种新型教育理念和具体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