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772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82篇
教育   27462篇
科学研究   2205篇
各国文化   146篇
体育   816篇
综合类   1263篇
文化理论   207篇
信息传播   2799篇
  2024年   126篇
  2023年   505篇
  2022年   218篇
  2021年   435篇
  2020年   471篇
  2019年   527篇
  2018年   338篇
  2017年   616篇
  2016年   763篇
  2015年   1171篇
  2014年   2646篇
  2013年   2378篇
  2012年   2541篇
  2011年   2879篇
  2010年   2510篇
  2009年   2202篇
  2008年   3873篇
  2007年   3045篇
  2006年   1453篇
  2005年   1833篇
  2004年   1112篇
  2003年   750篇
  2002年   697篇
  2001年   579篇
  2000年   507篇
  1999年   214篇
  1998年   139篇
  1997年   118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61.
号外重现:追求符号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多报社如今仍争相出版号外,其主要目标并非想在信息内容上占据优势,而是把号外作为一个重要的符号——通过“号外”这一信息裁体,向各方传递更深层次的信息内涵。这是今天报纸出号外的真正意图。  相似文献   
162.
徐冬青 《青年记者》2006,(10):80-81
随着社会生活的日趋多样化,社会宽容度的不断增加,把一个时期具有典型意义的普通人的情感经历推向前台,成为电视的一种表现形式,这就是现在流行的电视情感节目。然而,任何事物的流行都有它的正面意义和反面意义,我们在看到情感节目大行其道的同时也听到了关于这类节目的正反两方面意见。  相似文献   
163.
王学文 《青年记者》2006,(22):10-11
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时,一些媒体选择最接近记者本色的"行走"状态,"重走长征路",亲历长征路上的艰险困苦,展开对长征精神的探寻与重拾。如何"重走长征路",既体现了媒体策划者的水准,也考验着行走记者的感悟力和执行力。  相似文献   
164.
安徽档案改革的情况启示我们,中国档案学也要与时俱进。本文对社会转型期档案信息化中的开放利用、国家档案资源整合等理论创新与法规建设,进行了讨论;同时,对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对社会转型期档案信息化带来的人才和档案学科建设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5.
于倩  洪宏 《传媒观察》2006,(9):47-48
“纪录片是非故事构造而又戏剧性言说的”,这种纪实性与艺术性同生共体的特质,使之有别于电视新闻片、电视剧等影视门类。有人认为,纪录片的本性是通过纪实语言体现出的一种人精神,是一种人类的生存之境,它介于新闻与学的中间地带,构成一种具有历史意义和人意义的新的体形式。  相似文献   
166.
“中国互联网日新月异,而不变的是《网络传播》评选中国互联网10大新闻的宗旨和目的,那就是梳理和记录中国互联网行业在发展历程中留下的深刻烙印;有效地延伸这些重大事件在引导未来互联网发展中的固有价值和深层意义,我们期待中国互联网繁荣的那一天,更期待和谐网络那一天的到来。”[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7.
选题,按字面意义,就是选定的题目。对期刊编辑来说,选题也是对杂志文稿的选择。每一期杂志包括哪些选题,实际上反映了这期杂志的内容。杂志选题主要包括选题计划、选题的原则和选题的依据几个部分。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就军队期刊选题谈点浅显看法。选题计划选题计划是直接渊源于杂志编辑部的方针任务与总体编辑构思的产物,每期杂志出版前,事先都有个选题计划,它是一期杂志内容的总体设计。选题计划是否得当,关系到能否正确贯彻编辑方针、保证杂志质量、满足读者需要、发挥编辑全体人员主动性的重要问题。选题计划,是杂志编辑工作过程的…  相似文献   
168.
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日益增强,电视观众已不仅仅满足于通过传播媒体获得信息、知识,而更需要从中获得精神上的美感与视觉享受。甚至对于一个相对简单的新闻事件,电视观众也不满足在一个平面上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更想从多个角度、不同侧面去品味现象背后的多重意义。这就需要电视新闻工作者在思维方式上采取开放式的态度,增强思维的审美意识,这其中也包含编导者对事件内容和表达形式的筛选、取舍、加工,而这一过程本身就是编导者对现实生活审美感和审美思维的过程。笔者这里概括起来谈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9.
苏杭 《记者摇篮》2006,(2):36-37
时效是新闻的生命,步入后尘是记者的大忌,尤其是那些重大事件,重要动态,应该分秒必争,捷足选先登。然而,事物总是相对的,时效性极强的新闻,毕竟不是每天都有。记者面对的,新闻所播的,大量还是非动态新闻。在这类新闻中,比“时效”更吸引人,更耐人寻味的,是报道所含的深刻的?思考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70.
电视法制节目,是以普及法律知识、分析案件前后的法律意义,为电视观众提供法律服务为宗旨的社教类节目。在中国电视史上,与法相关的电视节目有许多,但学者们公认第一个正式的法制栏目是1985年5月22日上海电视台首次试播的《法律与道德》。近年来,电视法制节目发展很快,呈现出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