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6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10059篇
科学研究   228篇
各国文化   113篇
体育   182篇
综合类   365篇
文化理论   78篇
信息传播   557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116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106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119篇
  2016年   168篇
  2015年   381篇
  2014年   953篇
  2013年   670篇
  2012年   774篇
  2011年   1088篇
  2010年   884篇
  2009年   872篇
  2008年   1028篇
  2007年   734篇
  2006年   618篇
  2005年   456篇
  2004年   391篇
  2003年   429篇
  2002年   374篇
  2001年   315篇
  2000年   264篇
  1999年   114篇
  1998年   102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宋代诗人喜欢"以才学为诗"。苏轼尤甚。苏轼之所以喜好"以才学为诗",自有其不便言说的独特的创伤初衷,这就是:(1)要抒胸中"忧愁不平气",(2)作家(诗人)与学者兼于一身特殊身份所使然,(3)强烈开宗立派意识所驱使。由此形成了苏轼独特的文本类型,即:(1)用典使事型,(2)多次韵型,(3)艺术鉴赏型,(4)因物寓理型。同时,苏轼在"以才学为诗"的实际操作中,自有其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审美特征:一是经史百家学问穿插互用;二是以才学寓托诗人心志和寻求精神之"适";三是凭才学拓展诗歌题材。此外,苏轼"以才学为诗"具有极其重要的创作意义。  相似文献   
992.
昭艳 《少年文摘》2013,(1):84-85
想着许诺日记本上的简单密码,想着班主任平日对我的夸奖,想着许诺不经意的莞尔一笑,我终于明白了他们的用心良苦。我承认,我不是一个好孩子,至少在我16岁之前。那年,我被进城打工的父母带到了城里。我知道父母的意思——他们不想也不希望唯一的儿子就这么在乡下学校荒废了前途,因为他们相信城里的教学水平和师资,更  相似文献   
993.
童话是什么     
  相似文献   
994.
995.
台湾诗人刘小梅是一位信奉“文学是人学”、“诗歌即情学”的诗人.而这类诗人的生命潜能,往往都置根于社会生活的最底层,其脉络则与广大民众紧紧相联.这就注定他(她)们足以能书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民众所期待的灿烂诗篇.她以自己善于选材,精于艺术构思,讲究语言策略和注重创制诗体等独特风采,展示出她固守生命写作的高洁与绚丽.  相似文献   
996.
《诗大序》进一步阐明诗歌的本质特征,提出了抒情言志说;强调诗乐与时代政治的密切关系,注重诗歌的教化作用;总结诗歌的体裁与表现方法,提出六义说。《礼记·乐记》集中论乐,涉及音乐的本原问题,提出物感心动的理论;阐述音乐的美感,重视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情感的真挚,发表"唯乐不可以为伪"的不刊之论。  相似文献   
997.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运用"回到事情本身"的现象学的方法,通过对物、作品、艺术、真理等的步步追问,揭示了艺术作品和真理的关系,展现了诗的魅力。其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人如何诗意地栖居。《艺术作品的本源》为我们理解艺术作品开辟了新的领域,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998.
现存唐代咏昭君诗大约七十余首,这些诗歌是唐代诗人追思汉代和亲历史、审视唐朝和亲现实的产物。诗人们以汉喻唐,借史抒怀,表明自己对待和亲的态度和认识,由此带来唐代咏昭君诗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在深化主题、扩大题材和意象创新等方面都呈现出新的时代特色,对后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9.
王维的赠答诗与特定的对象相应,具有正式场合的社交应酬、精神世界的沟通共鸣和诗歌领域的交流切磋三种不同性质。通过赠答诗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王维作为官员、隐士、居士和诗人的不同身份,可以看到王维内心在身份选择和认同上的困扰。赠答诗反映了王维性格中动和静两种不同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00.
李小光  李扬眉 《海外英语》2013,(21):165-167
文章从影片Lost in Translation的片名翻译入手,探究了"lost in translation"的出处,通过分析英语电影片名的特点及主要功能,总结翻译电影片名的终极目的,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影片Lost in Translation缘何译成《迷失东京》?对该问题的回答也为解决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