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231篇
科学研究   9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9篇
综合类   15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要继承先秦儒家孝文化的精华,弘扬善事父母、赡养双亲,敬爱父母、敬爱长者等孝道。通过融合性创新,赋予显亲扬名、光宗耀祖,爱护身体、珍爱生命,从义谏亲、父母诤子等内容以时代精神。通过剔除性转换。抽去忠孝合一、移孝于忠,葬之以礼、慎终追远等内容中过时成份,保留其合理成份。通过批判性重构,彻底批判包办婚姻、传宗接代。顺乎亲意、服从长者等糟粕,建立起新型的婚育观和民主平等思想。  相似文献   
52.
在一定意义上,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不过是人的食体与类互为外在地对立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修辞而已。马克思哲学已经在逻辑的层面上超越了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各自所固有的局限性,在历史层面上超越了它们二者对立的前提本身,即扬弃了二者作为两种彼此对立的意识形态赖以存在的历史和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53.
近来学界对由德语aufheben意译过来的传统哲学用语“扬弃”的释义争论分歧较大。“扬弃”在日常使用中,词义已经发生变化,其义项应包括三个: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吸收);②辩证的否定(有选择性地抛弃);③抛弃。②③义项的产生,是对以“扬弃”意译德语aufheben时概念上所存在的偏差的修正,而中国人的中庸心理和爱面子心理对其推行起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4.
朱伟国 《桥牌》2013,(11):44-45,53
“现代精确”的概念是相对于“魏氏精确”,即“传统精确”而言的。但不管是“现代精确”,还是“传统精确”,都是“精确”这一点是一致的。所以,“现代精确”不是对“传统精确”的彻底否定,也不是对“传统精确”的全部包容,而是对“传统精确”的一种正确的“扬弃”:即保留“传统精确”的精华,去其一些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明显已经落后的东西,而汲取一些其他叫牌体系的好的部分,以弥补“传统精确”之不足,给“精确叫牌法”增添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55.
马泽照 《教育》2006,(6):39-39
扬弃,无论是旧版还是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诠释皆有二:①哲学上指事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发扬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抛弃旧事中的消极因素;②抛弃。如此诠释,差矣。  相似文献   
56.
梅山地区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孕育出了梅山婚育谚语,梅山婚育谚语具有很强的教化功能,既有积极的教化功能,也有消极的教化功能,积极方面主要表现在教育人们要树立正确的择偶观、家庭观和生育观,消极方面主要表现在宣扬了男权主义思想和唯心宿命论思想。我们要辩证看待,科学扬弃。  相似文献   
57.
审美文化自20世纪末崛起以来,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并毋庸置疑质疑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然而传统审美文化与现代审美文化的生活化趋势日益不符,迫切需要建构向日常生活回归的美学。以大众文化为基础的日常生活美学在美学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讨论。作为一种新的美学形态,其存在质疑和颠覆了传统日常生活的审美原则和价值,背离了传统审美文化。生活美学是在倡导现代生活的基础之上建构的,其既继承了传统美学中的精髓,又超越了传统美学的审美原则和价值立场。因此,构建现代生活美学,既须与传统审美文化有机结合,又要超越传统文化的审美原则,进而升华出新的价值观念,才能真正显示出生活美学在现实社会中的魅力。  相似文献   
58.
每个国家都有不同于别国的民族特性,它是在自然、历史和社会这三者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同时具有稳定的结构形态。中国国民性,在几千年来的历史过程中不仅积淀了许多优质特性,也沉积了不少劣质特性。我们从梳理国民性的源起与演进、国民性的定义、国民性的主要特点入手,举例分析中国国民性中存在的优质特性和劣质特性,并对教育如何把优质特性继承下来、发扬光大,把劣质特性抛弃出去、改造出新进行探究。这对构建和谐中国、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9.
干部清正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是对中国传统官德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为官清正是众多士大夫的毕生追求,强调为官者要做到政治清醒、为政清廉、处事公正、一身正气。1.为官清醒,以民为本把握社会发展规律,解决社会矛盾,保持政治上的清醒,是历朝历代当政者的第一要务。有"春秋第一相"之誉的管仲,正是因为对天下大势有着清醒的认识,因势制宜,  相似文献   
60.
文化研究是近年来兴起的一股声势浩大的潮流,传统文学理论被遮盖、消融,但是,文化研究扩大了传统文学理论眼界的同时,文学理论批评对象一文本不着边界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