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0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16篇
教育   9660篇
科学研究   163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12篇
综合类   97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8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179篇
  2014年   768篇
  2013年   787篇
  2012年   1038篇
  2011年   1539篇
  2010年   1317篇
  2009年   731篇
  2008年   947篇
  2007年   816篇
  2006年   648篇
  2005年   757篇
  2004年   243篇
  2003年   121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11.
当前的课程改革使课堂的外延比较以前有了极大的延伸,这给语文课教学带来了挑战,并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以新的理念、新的视角来探索语文课的教法,以合理的资源配置来提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13.
作为一名课改实验中的数学教师,我们该如何看待课外作业,如何让作业成为学生学习、创造、游戏的乐园,使作业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呢?现结合我一学期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一些尝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4.
贾成 《宁夏教育》2004,(12):52-52
在课改进程中,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5.
反思体育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课改的一个亮点——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统领的专制,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培养了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能力。但是,在教学中我们却常常发现教师一味追求场面的热闹而忽视了合作学习的功效,忽视了该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家常课”即我们的日常课堂教学。体育课标颁布实施以来,一些体育教师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精心设计并演示了许多“公开课”、“示范课”等,这些课的确体现了新课标的精髓而且让人大饱眼福,但与“家常课”相比有着很大的区别。笔者认为只有做到“鱼翅当作萝卜青菜吃”,才能上好新课标下的“家常课”,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7.
为了作好新课程实施后中小学的教学仪器配备工作,教育部以教基司函[2003]22号《关于重新编制中小学理科教学仪器配备目录调查工作的函》下发了“教学仪器配备状况及需求调查问卷”,就教学仪器经费投入、品种质量等提出20个问题,由各地参与课改实验的学校进行填报。我们通过对返回的调查问卷进行登记、分类整理、建立数据库和分析,基本上摸清了我国教学仪器设备配备有关情况,为重新制订中小学理科教学仪器配备目录获得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全面推进。教研工作步入了新的时期,任务更重,要求更高。我们教研室将继续坚持把推进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工作作为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坚持教研为教学服务,为教改服务,为学校服务,为师生服务,认真履行省级教研机构的职能,与时俱进,拓展新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9.
艺术课程是课改实施的一门新课程。作为一门人文课程,它不是单纯把艺术作为一种谋生技能传给学生,而更强调艺术的“教化”作用,它没有明显的功利性。因此,我们艺术课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强化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之间以及这些艺术学科与其它人文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各方面的学习形成一种互补互利的生成关系,特别是综合艺术课更要注意把握好人文主题与艺术知识技能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认为,多元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课改以后,课堂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主角表演,学生成了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自主探究与学会学习。如此等等。课堂中的这些变化都反映到评价中来。有效的评价应该是以赏识、激励为手段,评价的内容应以学生认可为原则.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