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6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2篇
教育   5676篇
科学研究   309篇
各国文化   17篇
体育   44篇
综合类   359篇
文化理论   25篇
信息传播   258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22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94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142篇
  2016年   234篇
  2015年   343篇
  2014年   611篇
  2013年   501篇
  2012年   526篇
  2011年   636篇
  2010年   636篇
  2009年   589篇
  2008年   533篇
  2007年   439篇
  2006年   303篇
  2005年   152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98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刘灵 《文教资料》2009,(35):44-46
人体隐喻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认知方式.本文运用大量英汉两种语言的人体隐喻实例作对比研究发现:英汉语人体隐喻有许多相似之处.其相似点揭示了英汉隐喻同样源于身体经验.具有共同的心理、生理基础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952.
从认知角度考察,通感是一种特殊的隐喻,其源域和目标域都是人类所体验到的感觉。文章根据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为基础而提出一个具体的意象图式——动觉感官图式,旨在探讨通感隐喻的认知模式,并为研究通感隐喻提供新的方法和视角。  相似文献   
953.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本文从认知范畴的角度论述了隐喻与语言、认知,隐喻与阅读的关系,着重探讨了隐喻的认知特征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猜测和建构词汇、语段和语篇的语境意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54.
词汇是语言的中心,对学习者来说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词汇知识是整个外语学习的关键因素,而概念隐喻理论又为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了新方法。为了探究将概念隐喻知识融入到大学英语日常课堂教学促进学习者词汇习得的有效性,本研究以78名非英语专业学生为样本进行了尝试性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1)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融入概念隐喻知识能提高学习者的隐喻能力;(2)大学英语课堂词汇教学中采用概念隐喻的方法较传统教学法更为有效;(3)学习者的隐喻能力与词汇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55.
教师的形象隐喻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生变化,折射出特定时代和社会对理想中的教师行为的期待。回顾我国教师文化下的教师形象隐喻可以发现,教师形象经历了一个由神(圣)人到官吏.然后到公仆的演变过程。教师形象的现代重塑,就是要实现从“圣职”到“专业”,从“师道尊严”形象到“民主参与者”形象的转变。  相似文献   
956.
于坚的诗以“诗所言”与“写作本身”为审美基点聚焦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在“拒绝隐喻”时“去蔽”而意达“诗意地栖居”。从精神内涵上讲,其终极是反文化阐释中对万物本真的探寻,由此而欲在“诗意地栖居”的回归中抵达存在之逻各斯。  相似文献   
957.
隐喻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有力的认知工具,是一个主要的和普遍的想象的认知能力。隐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把一个概念投射到另一个概念中。分析隐喻在各种词性中的应用,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认识隐喻的意识并能正确把握隐喻的知识,从而更好地学好英语。  相似文献   
958.
隐喻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通过关联理论的分析,隐喻的产生和理解过程就是寻找其中的最佳关联,取得语境效果的过程.  相似文献   
959.
网络学习平台是网络教育的载体,是体现网络教育优势的关键.从视觉审美与认知心理的角度看,隐喻对网络学习平台整体规划与局部设计产生诸多影响.隐喻应用在网络学习平台中,将促进人机交互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高阶思维能力,有利于学习平台教育性与技术性的融合.  相似文献   
960.
在人类文化历史形成过程中,动物和人的联系紧密。在英汉语言中有着极为丰富的动物词汇,其隐喻涵义也相当丰富。对一些常见动物隐喻的认知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英汉动物隐喻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这种认知比较分析有利于丰富人们对不同语言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