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3篇
教育   1598篇
科学研究   163篇
各国文化   20篇
体育   118篇
综合类   68篇
文化理论   10篇
信息传播   163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176篇
  2013年   108篇
  2012年   132篇
  2011年   169篇
  2010年   163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161篇
  2007年   153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铁凝的一些重要作品主体在场感分外强烈,其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铁凝常常以自己实际的家庭构成模式和熟悉的生活环境作为小说中人物生活的依托,并把个人生活经历、生活体验融入作品;二是铁凝在写作中常常贯注强烈的主体情感,张扬明确的批判精神。"有我之境"是铁凝主体意志的实现方式,也是铁凝小说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992.
学术界对《四库全书》书前提要相较于《四库全书总目》的优长状况及程度的认知,尚多属臆测.本文在系统比勘中华书局本《四库全书总目·易类》和相应文渊阁本书前提要的基础上,录列书前提要优长处多则,并作辨证,以见《总目》之误.经统计,两种《易》类提要差异间所呈现之正误状况,亦略可确知.  相似文献   
993.
《乐记》与《齐物论》为儒道思想精华,分别提出“和”与“齐”的治世之方,表达了实现自我超越通达自然之境的诉求.同时《齐物论》的“齐物”思想还影响了《乐记》“和乐”思想,具体表现在“齐万物”思想对“乐同和”思想的影响,这种影响并不仅仅表现在二者对于社会的思考之上,更表现在实现自我超越通达自然之境的诉求之上.  相似文献   
994.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校园内形成了反差较大的课堂现象:一是异彩纷呈,表演“作秀”,华而不实;一是充满活力,热情投入,扎实高效;一是教得辛苦,学得痛苦,效果甚微……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反差现象?我发现是由于许多教师对创设教学情境意义的理解还存在偏差。  相似文献   
995.
王国维在创设"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过程中,融会贯通了"以物观物"、"中观"等哲学思想,他以一种哲学智慧,实现了对传统诗学中"物我关系"以及"情景关系"的超越,他把是否散发着哲学的灵光,作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分水岭,因此,"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必然是充满着哲学智慧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996.
周海兰 《语文天地》2010,(12):49-50
读过卢新宁《汉语,我为你不平》,我的心中不禁感慨万千。在“汉语危机”的呼声面前,语文教师应该怎么做呢?怎样的语文课堂才能让学生感受并理解中国文化宏大深远的深刻内涵呢?  相似文献   
997.
"美"的课堂教学中始终贯穿着感性和理性两条若隐若现的美感意境.感性美主要包括映身之美和悦身之声,理性美主要体现为虚壹而静,愤悱之境和"化无为有"之境.两种美相互依存,最终与人性美和谐统一.作为创造美境的教师不仅要有浑厚的专业功底、渊博的知识,还要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和丰富的审美修养,使课堂之美顺利开展、实施.  相似文献   
998.
<正>课堂教学中,导入是一个起始环节,是一堂课的开端。常言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以积极饱满的精神状态进入学习情境,使课  相似文献   
999.
阎连科在其小说当中建构了很多的“异境”,封闭的村落、坟墓、地道、禁闭的房间等“孤岛”空间是这种“异境”的表现形式。通过这样的“孤岛”空间的建构拷问人性的真、善、恶、欲望、情感的本真面目。  相似文献   
1000.
天人观是李柏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李柏继承儒家传统《易》学思想,提出了天人不离、事天静一之说;另一方面,又吸收心学与张载关学,以尽心知性知天为进路,提出天心人心不二、天地仁民爱物等观点。展示了身处明清易代之际的李柏对个体精神安顿的追求,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