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篇
  免费   0篇
教育   285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9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01.
李商隐《李贺小传》(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云,李贺“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教材援引《新唐书·李贺传》注其本事:“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宿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如此,是李长吉七岁就获知于韩昌黎,以此为“最先”注脚,看似确当,然而,考事揆情,教科书的注解却难免有“失察”之讥。我们认为,李贺七岁以《高轩过》诗得到韩愈的知遇是不可能的事情。《新唐书·李贺传》的记载实采撷于唐末五代人王定保所著野史笔记《唐摭言》卷十:“李贺字长吉,…  相似文献   
102.
本就李贺诗颂的风格及其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3.
李贺基于终生难解的三个创作情结,比物征事,写作了大量咏马诗,且开创了咏马诗的组诗传统。这些咏马诗有着对英雄和英雄事业的景仰;对自我才能的褒许和志向的展示;对小人、朝政的讥讽;对社会、人生的多重观照,意象特征极为丰富。和李白相比,李贺的咏马诗哀歌多于壮辞,极具悲剧性。  相似文献   
104.
李贺近体诗,除了《南园十三首》其五、其六具有豪壮之气,保留了盛唐七绝的余响之外,其他绝大部分以想象奇特,色彩艳丽,描写生动和细腻见长。其风格对晚唐的绮丽派有深刻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5.
李贺是中唐最具天赋的诗人,却终生未参加科举考试,这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也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传统观点认为李贺受传统礼俗的制约,因避父讳未能举进士。笔者认为李贺最终放弃科举考试是因为他不屑于其它科别的考试,再者与李贺体貌特征有关,李贺相貌丑陋、羸弱多病,不能通过吏部释褐试对考生体貌健康状况的严格限制,他最终放弃了科举考试,而选择恩荫入仕的捷径。恩荫入仕在唐代为时俗所轻,职官品级较低,升迁艰难,李贺再次陷入尴尬之境。本文尝试阐释李贺仕途遭遇。  相似文献   
106.
《集宁师专学报》2016,(3):19-22
"硬性词"指李贺诗歌中出现的具有坚硬特质的部分金属、玉石及器物类名词,本身具有刚性、硬度、固化特征的动词或使被修饰词具有类似特征的形容词,它们使李贺诗歌具有迥异风致的表现力、意象群落的统摄力、抒情言志的感染力,它们推动了李贺独特诗风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7.
李贺的<马诗二十三首>是一组颇有特色的咏物诗,具有寓意精警、寄托遥深,构思奇巧、用典灵活,炼字炼意、深沉执着等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08.
孤独的诗魂     
李贺是中唐诗坛一位独具特色的诗人,他以自己富于创造性的劳动为诗坛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产,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然而这位天才诗人短暂的一生却充满了不幸。深刻的孤独感伴随着他的一生,并进而影响到他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109.
李贺诗歌的情感特征是恨,恨人生不得意,推已及人,也恨天下不公平,为苍生鸣不平。对恨的解脱使李贺对时间特别敏感。恨使李贺的诗歌形式独特,李贺诗歌代表性的意象是“玉石”。  相似文献   
110.
李贺是中晚唐之际元和诗坛的一位重要的诗人。他虚幻荒诞、幽峭冷艳的诗风在奇崛派中独树一帜。他的诗歌以主观的想象思维为构建线索,物象频换,章句之间,起伏跌宕,变幻莫测。从诗歌谲怪的风格以及意象的营造上可以看出他受到道家尤其是庄子的影响颇深。李诗与庄文在表现手法上有着内在的相承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