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88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92篇
教育   17676篇
科学研究   1688篇
各国文化   96篇
体育   754篇
综合类   981篇
文化理论   157篇
信息传播   2192篇
  2024年   68篇
  2023年   253篇
  2022年   137篇
  2021年   253篇
  2020年   240篇
  2019年   276篇
  2018年   140篇
  2017年   283篇
  2016年   438篇
  2015年   807篇
  2014年   1531篇
  2013年   1207篇
  2012年   1564篇
  2011年   1658篇
  2010年   1510篇
  2009年   1529篇
  2008年   2208篇
  2007年   1778篇
  2006年   1233篇
  2005年   1143篇
  2004年   954篇
  2003年   882篇
  2002年   901篇
  2001年   780篇
  2000年   667篇
  1999年   264篇
  1998年   162篇
  1997年   147篇
  1996年   100篇
  1995年   82篇
  1994年   95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68篇
  1991年   65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梁光华先生的《汉语汉字论稿》一书 ,收录了梁先生近年来的论文四十篇 ,内容涵盖了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语法学、词汇学、方言学、文化语言学等诸多领域。本书有以下突出的优点 :1、注意发掘新问题 ,开拓新思路 ;2、占有丰富的材料 ;3、科学的研究方法 ;4、注意科研与教学的结合。洋洋洒洒三十余万言 ,均表现出梁先生深厚的语言学功底和敏锐的视角 ,是一部语言文字学研究的力作 ,一部值得语言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一读的好书。需要商榷的一点是轻重唇音的分化时间问题 ,梁先生主张二者分化开始于唐末 ,完成于宋初《集韵》时代 (公元 1 1世纪初 )。而笔者则认为二者的分化应开始于南朝末年至唐代初年 (公元 6世纪末至 7世纪初 ) ,完成于唐代中期。  相似文献   
82.
现行文件公开提供利用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相似文献   
83.
84.
在总结现代汉语风格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学术界关于语言风格学基本原理问题所取得的共识、存在的分岐和发展的趋向等都提出了倾向性的意见;概括说明了本学科的性质和任务;重点论述了什么是语言风格,语言风格的形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以及风格理论的价值和研究方法等。  相似文献   
85.
终身学习理论内核——信息素养能力论建构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本文分析了终身学习的内涵与信息素养的关系 ,研究探索了信息素养能力论作为终身学习理论内核的充分必要条件 ,构建了终身学习理论内核—信息素养能力论的构成。  相似文献   
86.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收效甚微的根结就在严重忽视了语言的工具化特征。写作归根结底是一项运用语言工具进行思想输出的表达能力,所以,提高英语写作能力就必须在教学中及时穿插大量的语言输出训练。模因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整有效的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训练过程,特别是模因的复制和传播理论为“仿写”训练模式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7.
尽管人们理论上都承认传媒市场调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在现阶段.多数传媒的决策者并未充分理解和使用传媒市场调研。这些决策者就像在雨夜带着黑墨镜的司机,驾驶着一辆没有挡风玻璃和雨刷的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全速行驶。如果道路笔直并且没有竞争者闯入他们的路线,凭着驾驶经验和他们对于路面情况的朦胧一瞥,尚可保持“正常”前进而不致翻车。但是,一旦路况  相似文献   
88.
以“味”论诗是中国传统诗学中最富民族特色的重要方法。在诗味论的发展过程中,不少诗论家以其卓越的理论创见为定诗学方法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可贵的贡献,使诗味论不断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钟嵘提出的“滋味”说从创作论、鉴赏论和批语论角度对诗味论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9.
女书装饰艺术的文化色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红一 《寻根》2001,(4):30-38
女书是字,也是艺术。女书字符号本身的装饰性、女书作品中插图图案的装饰性、女书装帧上的装饰性以及其他带有女书符号纹样的女红用品上的装饰性,共同构成了女书特有的装饰艺术。(图1)本拟从民间艺术角度探讨女书装饰艺术中透露出来的化倾向,以进一步认识女书产生和发展的化背景。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