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525篇
科学研究   13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0篇
综合类   22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2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对唐代贾敦赜墓志拓本的重新释读和讨论,校正了以往对该墓志释文中的一些错误。并通过本墓志的释读,建立起一种对出土古代墓志志文的迻录规范。  相似文献   
72.
以中华书局影印《尚书正义》为底本,对校南昌府本、江西书局本,参校道光本、世界书局本等,考校其异文,证明了江西书局本版本最善。  相似文献   
73.
以王先谦《荀子集解》为底本,以南宋淳熙八年台州公使库本(简称"台州本")、南宋孝宗年间坊刻巾箱本(简称"巾箱本")、南宋光宗绍熙年间关中刘旦校刻巾箱本(简称"刘本")、南宋坊间元明递修本(简称"递修本")、《古逸丛书》影南宋淳熙年间浙北翻刻熙宁刻本(简称"浙北本")等为主要参校本,参以杨倞、刘台珙、卢文弨、郝懿行、王念孙、王引之、俞樾、王先谦及日人朝川鼎、冢田虎、久保爱等诸家注文、校勘,对原文及注文中一些值得商榷之处进行疏证,同时对前人观点未尽之处进行补说。  相似文献   
74.
通过比较梁启超校勘学方法和陈垣校勘四法的异同,梳理两者的前后承续关系,得出结论:陈垣的校勘四法是建立在对梁启超校勘学方法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75.
本文在覆核敦煌原卷的基础上,从“不明词义而误录误改”、“不明对仗而误录”、“不明繁体字分工不同而误改”、“当改而不改”、“不当改而改”、“径改而不出注”、“自乱体例”、“脱文”、“未吸收前人成果”、“不明韵律而误”、“不明俗字而误”十一个方面,对《全敦煌诗》中的校勘失误进行了纠谬。’  相似文献   
76.
伯3303号一张写经的背面有印度制糖法的残卷,王重民先生《伯希和劫经录》作了著录,季羡林先生在《一张有关印度制糖法传人中国的敦煌残卷》(原载《历史研究》1982年第1期,收入《季羡林学术论著自选集》中,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一文中作细致的录文后又详加诠释。季先生录文极细致准确,且加标点,为便讨论,具引如下。当时季先生有疑而后已解决的问题,或笔者略有不同的看法,于括号中用“引者按”的形式加以说明。 西天五印度出三般甘 (蔗); 一般(这里写了一个字又涂掉)苗长 八尺,造沙唐(糖)多(以上第…  相似文献   
77.
三馆秘阎合称馆阁,直官至校勘谓之“馆职”,神宗元丰改制后,秘书省所设置的职事官也称“馆职”。所以,馆职是指管理馆阁藏书的一切大小官员。本文从馆职人员组成及职能和馆职任命及升迁两方面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78.
《全唐文》卷七百三十,收有温造一篇《自请罚奏》文,该文云:"十二月二十二日,初闻宫中遗火,缘妖贼 并禁在台,恐有奸谋,遂追集人吏,设备提防,然后奔走入朝,到稍在后。两巡使崔宜、姚合,其日台中忽闻有 火,遂追集所领赴朝堂,到稍在后。……若不重罚,难励众情,自罚三十直。" 据《全唐文》温造小传,温造于"穆宗朝累拜御史中丞",而《自请罚奏》正言及御史台事,故知必写于其在  相似文献   
79.
《史记》在流传过程中形成多种版本,其中有优劣之分。清程余庆著《史记集说》是《史记》诸版本中的一个鲜为人知的善本。不管是在校勘、断句,还是在注释、点评上,它都具有精确凝炼,文字优美的特点。将其同中华书局本对照,更能显示其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0.
以现代的学科分类来看,讹字与通假字分属于不同的学科范畴,但是在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中,二者互为前提和基础,且不易辨识。对此,历代《汉书》研究者都用力甚勤,但又难免有缺失。本文就阅读《汉书》及各注本过程中遇到的此类问题作一辨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