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92篇
  免费   98篇
  国内免费   167篇
教育   16885篇
科学研究   2823篇
各国文化   47篇
体育   241篇
综合类   861篇
文化理论   73篇
信息传播   1327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181篇
  2022年   112篇
  2021年   225篇
  2020年   275篇
  2019年   281篇
  2018年   171篇
  2017年   376篇
  2016年   506篇
  2015年   859篇
  2014年   1641篇
  2013年   1443篇
  2012年   1484篇
  2011年   1764篇
  2010年   1652篇
  2009年   1642篇
  2008年   1895篇
  2007年   1523篇
  2006年   1086篇
  2005年   835篇
  2004年   786篇
  2003年   757篇
  2002年   697篇
  2001年   551篇
  2000年   432篇
  1999年   251篇
  1998年   184篇
  1997年   136篇
  1996年   95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71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58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曹莉  李祥晨 《体育科学》2002,22(2):93-95
设计、开发体能主导类项群训练负荷强度仿真软件,探索运动员个体训练的科学化。采用文献资料、调查、数理统计、系统分析和软件工程。研究结果和结论:在训练负荷广义信息观的指导下,以及体能主导类项群负荷强度建模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成功开发了体能主导类项群负荷强度系统的系统仿真软件的原型。  相似文献   
62.
《花间集》是我国词史上第一部文人词集 ,成书于五代孟蜀后主广政三年夏四月 ,由银青光禄大夫卫尉少卿赵崇祚编纂、武德军节度判官欧阳炯作序 ,具体的编纂过程已难以详考 ,现只能根据欧阳炯的《花间集叙》寻绎出大致的情形来。本文将探讨《花间集》的采辑策略、编辑特点等方面的问题 ,以确定其选阵、选域的有效范围 ,了解采辑策略是如何贯彻编选者的审美理念的 ,并对此作出文学的、艺术的和文化的阐释  相似文献   
63.
模糊学是一门方法性学科,模糊方法是一种科学的描述和处理模糊性问题的基本方法。语教育现象具有模糊性,本论及三种模糊方法对语教育研究的启示:①模糊集合论的方法论价值;②模糊识别法对语教育定性研究的启示;③模糊评判法对语教育定量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64.
独特的形体是构成词的特质的重要因素。词的标题形式具有形体美,词的体制结构具有形体美,词的句式具有形体美。对于爱情、思恋等相关主题的大量描写是词在内容承载上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65.
浅谈网上数据库及其检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介绍了几个常用网上数据库的概况,并阐述了网上数据库的检索方式和检索程序。  相似文献   
66.
WWW中文信息自动分类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家恒  宋文中 《情报学报》2002,21(5):532-536
本文采用一种基于词的归类技术。在类别词专指度的计算中 ,考虑了类别词在语料中的频度、集中度和分布性等因素。根据HTML语言的标记特性 ,应用三维加权分类算法计算类别权值。采用Bayes公式变型 ,计算WWW中文信息文件归类可信度 ,并按可信度最大归类。对 10 8篇试语料进行测试 ,封闭测试的归类正确率为98 1% ,开放测试的正确率为 83 3%。  相似文献   
67.
近段时间来,一些市民到电视台反映屏幕中不适当的曝光,要求去掉有关节目里他们脸部肖像的镜头,有的纠缠不放,搞得工作很被动。如果正确应用电视模糊语言,可避免这类尴尬。  相似文献   
68.
零件的表达应正确、完整、清晰和简便。就清晰和简便而言,存在着模糊性,即“清晰与模糊”、“简便与繁琐”,难以明确地划定界限。因而,在满足正确、完整的前提下,零件的表达方案常常有多种,根据清晰和简便的不同程度,来选择某种方案,可通过模糊识别即贴近度最大者为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69.
陶渊明的诗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叠词和联绵词 ,这不是偶然的现象 ,而是这两类词的召唤特性和陶渊明的审美观的宿命的遇合 ,其结果自然形成了这两类词在陶诗文中的独特表现力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