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2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教育   4486篇
科学研究   521篇
各国文化   82篇
体育   214篇
综合类   200篇
文化理论   41篇
信息传播   596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160篇
  2014年   416篇
  2013年   420篇
  2012年   443篇
  2011年   524篇
  2010年   484篇
  2009年   555篇
  2008年   680篇
  2007年   503篇
  2006年   386篇
  2005年   283篇
  2004年   231篇
  2003年   212篇
  2002年   169篇
  2001年   132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在拉康那里,主体是社会化的主体,婴儿在成长过程中,只有认同社会法规(道德、惯例以及法律等)的制约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镜像阶段"是拉康主体理论的起点,文章从"镜像阶段"入手阐明拉康的主体理论,并以海明威及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为例,重点探讨人在成为主体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心理因素,以及这些心理因素在其成为主体的过程中所起作用,旨在说明人生是一个不断确立其主体地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对幸福的看法反映了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历来为伦理学家们所重视。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先驱莫尔的幸福观在欧洲伦理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探讨了莫尔有关幸福快乐的含义、种类以及实现幸福的途径的观点,分析了他关于死亡的独特见解,得出了只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实现人民幸福的根本途径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挥之不去的图书馆学的技术情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论述了20世纪图书馆学精神的理论精神和技术情结,中国图书馆精神的重要特质及其在学术领域和行业方面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关于健美操运动对女大学生心理应激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生活事件自评量表的测查,研究了女大学生应激水平与体育锻炼运动量、运动项目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有较高比例的女大学生对于“就业压力”,“受人歧视”,“亲友死亡”等产生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2)健美操锻炼能有效地降低心理应激。(3)每周参加健美操锻炼的次数与心理健康调节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乡愁情结是台湾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之一,乡愁不仅表现出对思乡的哀愁,更表现出一种对祖国和民族未来的一种殷切强烈的期望。历史造就了乡愁作家,通过女性细腻而又丰富的心灵感受来描写对大陆亲友、故旧的怀念的作家群体,女性特有的气质,与离乱后人们的心理情绪不谋而合,这也使得女性乡愁学在坛上开了日后40年绵延不绝的“乡愁学”之先河。  相似文献   
17.
中国知识分子健康与体育参与状况评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运用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的数据以及其他社会统计资料,对中国知识分子健康状况和体育参与情况做了全面评析,否定了中国知识分子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的错误结论,澄清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中国知识分子健康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死亡本能根植在每一个人的心灵底层,即潜意识中,在意识层面会有不同的反映。作为敏感心灵的作家总是比一般人具有更强烈的死亡意识。张爱玲的小说,既有直接写人生命死亡的,也有写人精神死亡状态的,作者深入到人心理底层的本能,特别通过对情欲力量和心理变态的渲染,表现人性的内在冲突、灵魂的挣扎。强烈的物欲、爱欲使人性扭曲而死亡本能得以激发和凸现。  相似文献   
19.
《挪威的森林》作为一部以成长为主题的小说,其所揭示的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年轻人面对现实时深重的挫败感和无能为力感,既是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价值观带来的冲击造成的,也是消费社会人们心灵世界的日趋平庸化、琐碎化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死亡是现代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题材之一。郁达夫对死亡题材具有异乎建党的偏爱:他的小说有近三分一的作品涉笔死亡。他的这些写死亡的伤口在学史上独放异彩,有着很高的思想,艺术价值。其偏爱死亡题材的原因是:首先来自独特的生命体验;其次是中国古典学降外国感伤小说的影响;最后,追求忧郁,感伤,注重悲剧效果的审美情趣是其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