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挪威的森林》作为一部以成长为主题的小说,其所揭示的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年轻人面对现实时深重的挫败感和无能为力感,既是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价值观带来的冲击造成的,也是消费社会人们心灵世界的日趋平庸化、琐碎化所造成的.作品深刻表现了年轻一代的孤独、空虚和失落的生存状态,折射出对现代世界中人的存在状态的现照和反思.  相似文献   

2.
以往的学前教育中,幼儿的心理健康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对幼儿成长造成的危害是无法估计的。对幼儿进行教育时,切记用成年人的评价标准去评估幼儿的行为,要尊重儿童。  相似文献   

3.
耻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特征,也是我国传统道德的规范性基础和要求,是个体德性成长的前提。在当前提倡人们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背景下,耻感文化具有极强的当代道德教育价值。但由于耻感文化本身的局限性,其道德教育价值又有其限度。  相似文献   

4.
关于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曾有学者用“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语来形容,此语可谓振聋发聩,道出了这个时代普遍的痼疾。事实上,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下,人们在享受高新技术带来的巨大便利的同时,也隐约地感受到虚拟空间扩张所造成的世道人心的异化和断裂。对于这种异化现象和断裂感,  相似文献   

5.
学习自信心是小学生所应获得的最重要的东西,影响小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因素很多,需教师认真研究并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根基于小学生不断成长的学习能力,促进于逐步深化和扩展的学习兴趣,初始于逐步积累的学习自我效能感,相对稳定于倾向化的学习态度,初步成熟于品质化的学习信念。  相似文献   

6.
第六代导演热衷成长叙事,致力于营造以青年文化为主体的电影空间。青春成长在第六代电影中呈现为一种残酷的狂欢状态,一方面是个体不无虚无感的自我放纵,以及陷身于城市空间所造成的超现实幻觉;另一方面青春个体又遭遇成长的挫折,在各种意识形态秩序的映照下长大成人。第六代的青春影像最终展示的是一个商业时代的现代性寓言:在震惊体验中分裂的世界和个人。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对幼儿的教育。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幼儿教育都有小学化的倾向,在这样的教育下不仅不利于幼儿的学习,而且还可能会对幼儿的成长和健康造成伤害。所以本文通过讨论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来找到相应的对策,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往往很低,这不仅影响教学目标的落实,而且影响学困生身心健康的成长.通过设置与管理目标,可以培养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促进他们成长发展.  相似文献   

9.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原意是告诉人们:要知回报。现在,从个人心理成长的角度来看:感受和感激他人恩惠能力的成长,是个人维护自己的内心安宁感、提高自己的幸福充裕感以及不断获得井享受更多外来好处的必不可少的心理能力。换句话  相似文献   

10.
通过剖析主人公弗兰淇成长的烦恼,对《婚礼的成员》中自我感丧失主题进行探讨。弗兰淇在成长过程中,自我感丧失的具体表现为自我认同产生迷茫及自我追寻的坎坷。其自我感丧失的原因来源于女性自卑、内心孤独、环境闭塞、文化认同的缺失以及社会的冷漠。弗兰淇自我感丧失是人们反思自我存在意义的一种挫败,但却是对社会种种束缚的积极挑战。  相似文献   

11.
读书与成长     
肖川 《青年教师》2004,(12):32-33
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高品质的教育。这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共识。道理很简单,教师本身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自身的成长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习,而读书是最为重要的学习途径。读书不仅可以丰厚化底蕴,使自己更具化眼光,读书更为重要的价值在于使教师的内心变得开放、鲜活、细腻和温柔,  相似文献   

12.
道德情感是提高人们道德认识、形成良好道德品质、自觉履行道德义务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加强道德情感的培养,就是要在道德实践的基础上。排除人们的道德情感障碍。培养人们的正义感、义务感、良心感和荣誉感。  相似文献   

13.
《贵州教育》2012,(22):49-F0003
陪伴孩子,陪伴成长;陪伴的不仅是孩子和成长,更是希望和明天!遵义县枫香镇中心幼儿园是一所具有特色化、示范化的乡镇公办幼儿园,始建于2008年6月,由原枫荐镇镇中闲置校园改建而成。  相似文献   

14.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但长期以来不被人们所重视,致使小学生数感较差。《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内容提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学生实际生活、采取有效策略、创造一切机会,使学生体验数感、建立数感、强化数感、升华数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  相似文献   

15.
“有为才能有为”的观念反映了人们对高教所职能定位的模糊认识,其内含有强烈的功利目的和再现性行为。这种观念的形成是由高校长期集权化的管理、高教所人员的文化和研究素质偏离高教理论所造成的。走出这个误区的思路在于,我们要用科学的眼光来认识高教所的职能、地位和作用,以及科学地看待高教所人员的素质要求。  相似文献   

16.
从40年代末到70年代末,是两岸三地诗坛的隔绝时期,这个时期的现代诗艺术,在华夏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化转型期的制约,却又使开拓与整合成为艺术走势的必然趋向。化转型期带来诗坛的现代性,给予诗人以成长感,于是迁徙体验既有空间意义上的,也有时间意义上的,它对于现代诗艺术走向成熟,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崔冠华 《现代语文》2006,(6):123-124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明的历史古国,民族风俗丰富。这些风俗体现了古代人们的崇拜信仰、制度观念,也折射出了古人们的理想、愿望和深层心理。所以,我们在审视民俗化时,不仅要挖掘出民俗化的形式中所蕴含着的古老化之根;更重要的是要以科学的态度、辨证的眼光从民俗化的心理着手,挖掘民俗形成的历史原因,掌握其对当前所造成的影响,批判性地继承民俗化传统。下面我以我国民间风俗之一——祭灶为例,谈谈祭灶这一民俗化中所反映的实用性功利民俗心理。  相似文献   

18.
罗艳红 《文教资料》2005,(17):152-153
安全感在众多的心理学家及其流派的理论观点中出现,缺乏安全感的学生,对其童年时代及成长阶段都有着较大的影响。一、关于安全感的理性研究安全感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最早见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研究。弗洛伊德很早就注意到个体的弱小、自卑情结等对一个人成长及成人以后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弗洛伊德假定:当个体所受到的刺激超过了本身控制和释放能量的界限时,个体就会产生一种创伤感、危险感,伴随这种创伤感、危险感出现的体验就是焦虑。由此弗洛伊德提出了“信号焦虑”、“分离焦虑”、“超我的焦虑”等。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冲突、焦虑、防御机制等都是由个人幼年及成年阶段某种欲望的控制与满足方面缺乏安全感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视野中的教育理念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后现代视野向我们展开了新的知识观和思维方式。20世纪被实证论垄断的知识观逐渐被建构论所动摇,人们对知识的理解发生了改变,思维方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一切无法不触及教育科学领域。后现代教育观注重人类心灵成长的内在价值,反对受工具理性所支配的课程观念。课程领域也开始由探究普适性的教育规律转向寻求情境化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H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插班生专业成长关键事件的个案研究表明,本科插班生关键事件具有亲历性与深刻持久性、个人意义性与个体差异性、典型性与导向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关键事件对插班生的深远影响。成功型、启发型、感动型关键事件能够对插班生专业成长产生正向促进作用,挫折型关键事件则因个体差异产生正向促进或负向阻滞作用。插班生个体、插班生家长、社会大众等关键人物是插班生专业成长关键事件中的重要因素,故插班生应准确识别自我关键事件,化消极影响为积极影响;插班生家长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争当插班生专业成长的“引路人”;高校管理者和教师等社会大众应发挥潜在的影响作用,营造支持插班生专业成长的环境,帮助插班生提升自我效能感、促进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