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113篇
科学研究   20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1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6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41.
本文研究机器翻译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其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概述机器翻译,第二部分通过一个具体的翻译任务演示谷歌翻译工具的用法。  相似文献   
42.
《山海经·五藏山经》记述了帝禹时代进行的人类历史上最早最大规模的国土资源考察活动,《五藏山经》的《西山经》和《北山经》多处提到“泑”,并明确指出这里是黄河的源头,其附近是著名的黄帝族都城“昆仑”。关于泑的地理方位,历代学者均认为即蒲昌海(位于今日罗布泊遗址),并相信黄河在此处“潜行地下”数千里后重新冒出地面。笔者对《五藏山经》地理方住的考证已历时数十年,有足够多的理由表明泑不可能是远离黄河河道的罗布泊,而是早已干涸的黄河前套太湖,而黄帝族都城“昆仑”则位于今日黄河河套以南地区。  相似文献   
43.
蔡京在宋徽宗的支持下,创立居养院、安济坊、漏园,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从中央至地方,从养生至助葬的一套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一社会保障制度也存在缺乏稳定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弊端丛生等不足之处。以发展的眼光去考量,蔡京在复杂的政治形势下,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方面做出的改革和贡献理应后人给予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44.
教学鲁教版《史记选读·垓下之战》一文时,有学生指着课本"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中。以故汉追及之"一句提出这样一个疑问:"田父为什么要欺骗项羽呢?"这个问题一下子把我问愣了,但是我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于是我狠狠地表扬了这位同学,并把这个问题拿到课堂上让同学们讨论,果然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讨论热烈,发言积极。最后归纳为以下几个观点:  相似文献   
45.
新书推荐     
《中国新闻周刊》2005,(27):66-66
《查令十字街84号》;《女同志》;《锦灰三堆》;《守望者的文化月历:1999—2004》;《铁皮鼓—但三部曲之一》。  相似文献   
46.
崧泽寻梦     
走进青浦赵巷,经过新近崛起的上海名“新城经济城”和“崧科技园”,转到一条水泥小道上,弯弯曲曲,倏然地像闯进一个梦。我不曾料到,眼前的这一堆土墩,一下子让时光倒流了六千年。那石碑上,刻有“上海市重点物保护单位”的崧古化遗址,东近佘山、南临淀浦河、西傍油墩港、北依318国道,山青水秀,实在是一块风水宝地,数千年后,令世人瞩目。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建立一座崧遗址博物馆,让游人来探寻上海先人的崧遗梦。  相似文献   
47.
48.
东西南北     
《浙江档案》2015,(1):35+37+66
为响应省委、省政府送温暖、献爱心的活动部署,以实际行动践行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服务理念,近日,省档案局青工委一行赴新一轮帮扶结对点龙游县塔石镇随村开展"结对随实验学校"、"随村档案工作帮扶"和"随村古村落建档"等三大主题实践活动。1月23日上午,青工委一行9人来到随实验学校,向该校师生送去了图书、书包、文具盒、水彩笔、作业本、跳绳、篮球、足球等文体用品,送上了省档案局近  相似文献   
49.
《班主任》2014,(2)
正手机阅读是好是坏,需具体研究案例潘璋荣学生"沉迷"手机阅读会导致很多问题,但在此暂不讨论"沉迷"问题,因为仅仅关于"手机阅读"的好与坏,一线教师和家长的看法就多种多样,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我个人认为,学生经常用手机来阅读是好是坏,是该提倡还是应适度限制,本身就是一个崭新课题,教师和社会,特别是  相似文献   
50.
君特·格拉斯的《但三部曲》,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德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三部小说在一个夸张、荒诞的框架中,运用人物再现法,讲述了同一时空中不同人物的命运,展示了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中期德国但地区的社会现实。文章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承接着历史反思的脉络,将视角聚焦到未成年人领域,以青少年的成长之路作为切入点,通过分析作品中三种截然不同的成长选择,探究特殊年代的未成年人所面临的精神困境,以及故事背后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