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5篇
  免费   1篇
教育   747篇
科学研究   9篇
各国文化   19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31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6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王国维是近代中国最早传播西方哲学的学者之一。他对西方哲学的偏好、担任《教育世界》编职的经历以及投身教育实践,使他将传播的重心转向西方道德哲学及道德教育理论。他从哲学、教育学、课程三个层面译介和引进西方道德哲学及道德教育理论,为近代中国道德教育变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观念。他运用西方哲学理论与方法整理和阐发儒家伦理道德遗产,赋予其独特的价值和意蕴。他以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为基础,阐述新式教育的宗旨,独树一帜,为建构近代新式教育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2.
乐书     
宗璞 《中文自修》2011,(Z1):64-65
读书本身就是一件聪明的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多年以前,读过一首《四时读书乐》,现在只记得四句:"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这是春夏的情景,也是  相似文献   
53.
<正>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一起被称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甲骨四堂之一,学术巨子,国学大师。著述甚丰,有《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史》、《人间词话》、《观堂集林》、  相似文献   
54.
董凡 《收藏界》2011,(2):128-128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相似文献   
55.
詹莲 《大观周刊》2011,(13):140-141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位重要的美擘和文学思想家。《人间词话》是他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核心就是作者提出的“境界”说。叔本华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开创了唯意志主义哲学及生命哲学流派。他受东方印度佛教的影响与王国维自身经历,性情的相似性使两种思想更易产生契合点,对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提出产生了深远影响。王国维也是试图把西方美学,文学理论融于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学理论中,以构成新体系的第一人。交融后的思想根植于古老的中国土地,绽放出新的光芒。  相似文献   
56.
1925年,王啸苏就读清华学校研究院国学门,深得导师梁启超、王国维赏识。1926年,他毕业后留院专事研究,写成《东原著述考证》一文寄给梁启超,并就一些学术问题请教王国维。本文介绍了梁启超、王国维对王啸苏复函的经过、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7.
林玮 《中国德育》2014,(4):79-80
正作为文科学生,贯穿我成长历程的是读书。王国维先生曾说"凡一代人有一代人之文学",而对文(化)学的阅读同样也有"代际"的差别。从一个人的阅读史中不但可以窥视其成长,或也可看出时代的一点变迁。  相似文献   
58.
近代学者王国维先生曾在《人间词话》中谈到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要经历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相似文献   
59.
正"隔与不隔本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用来评价文学作品是否自然,能否使读者毫无障碍地进入作品意境的。"[1]本文所说的"隔",则指文学作品阅读中,学生与作品、作者无法进行心灵的对话,阅读中缺乏情感的倾注与体验,使得主体(学生自我)、客体(文学作品)无法合二为一,文本得不到重新创造的状态。究其"隔"的原因有很多:如缺少阅读的习惯,或者是以读图代替读文,读网络文章代替读经典作品,使得文学作品的阅读从客观上、心理上都疏远  相似文献   
60.
王国维说治学有三重境界,我认为师者的幸福也有别样的三重境界。 一重境界--幸福是付出后收获的纯真与崇敬 爱优生易,爱差生难,我也不可避免地喜欢那些聪明可爱的学生。能一视同仁爱所有的孩子,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二十多年的从教经验告诉我,光有爱是不够的,还要爱得到位,才能赢得孩子的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