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上世纪初期,中西文化思想在交汇撞击之时,梁实秋多次参与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论争。文章分析了梁实秋选择新人文主义的审美文学观的原因,新人文主义文学观的发展及内涵,梁实秋文学观和文学实践同新人文主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文学与美国的大学》中“闲暇”的解读可以发现,白璧德的闲暇观与其人文主义思想密不可分。白璧德的人文主义思想的立足点在于人的塑造与人格的完善。在白璧德看来,闲暇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休息,沉思性的闲暇有助于人的完善。白璧德基于人文主义视角的闲暇观对于现代学者的自我认识及其学术生涯和现代大学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吴宓的古典主义文学观受到了白璧德新人文主义观极为深刻的影响.白璧德所指的“模仿”并不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模仿,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模仿.吴宓接受了白璧德的模仿论,认为作家创作、民族文学的发展均离不开模仿;吴宓接受了白璧德对浪漫主义的批评思想,认为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没有反映正常的人性,从而对其采取否定态度;吴宓接受了白璧德关于文类简洁、鲜明的相关观点,严格区分了诗与文的界限.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欧文.白璧德(Irving Babb itt)的思想产生了遥远的回响,这种影响是通过留美学生的接受、传播和阐发而发生。白璧德影响的发生建立在两个互动的基础上:其一是中美人文主义文化思想之间存在一种明显的互动;其二是激进文学革命论与文化守成思想之间的辩证抗衡,正是这种辩证抗衡促进了20世纪初留美学生文学文化保守主义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王宏 《培训与研究》2009,26(9):104-106
与新文化派重实用而轻人文、重现代而轻传统的教育思想不同,吴宓提出培养"博雅之士"的"通才"教育的思想,其目的是为建设中国新文化造就既能会通中西,又有专业的新人才。吴宓的教育思想以柏拉图的"一多并在"为哲学基础,秉承传统儒家的教育思想,并以白璧德新人文主义为新的视野,指出教育的本质在于"学以为己"、"教以成人",故而吴宓非常注重教育在涵养人性、培植道德、救国经世方面的伦理作用,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传达出传统儒家和新人文主义改良人心、提倡道德的主张。  相似文献   
16.
欧文·白璧德从新人文主义思想出发,批判美国大学在"功利的人道主义"与"情感的人道主义"的双重影响下,日益受制于"物的法则"与科学方法的律条,陷入到一种枯燥乏味、毫无生气的专业化与狭隘的职业主义中,导致人文精神衰落,民主精神扭曲。他认为大学应该依靠选择性民主,通过对古典著作的模仿、想象与创造来实施人文教育,以完善人性,造就"精神贵族"。  相似文献   
17.
与新文化派重实用而轻人文、重现代而轻传统的教育思想不同,吴宓提出培养"博雅之士"的"通才"教育的思想,其目的是为建设中国新文化造就既能会通中西,又有专业的新人才。吴宓的教育思想以柏拉图的"一多并在"为哲学基础,秉承传统儒家的教育思想,并以白璧德新人文主义为新的视野,指出教育的本质在于"学以为己"、"教以成人",故而吴宓非常注重教育在涵养人性、培植道德、救国经世方面的伦理作用,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传达出传统儒家和新人文主义改良人心、提倡道德的主张。  相似文献   
18.
《快乐阅读》2011,(19):2+131
吴宓,1894年生,字雨僧,陕西省泾阳县人。著名学者、诗人、教育家。毕业于清华大学。留学于美国哈佛大学,师从美国新人文主义者白璧德,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  相似文献   
19.
白璧德(Ieving Babbitt)新人文主义的影响,在文化观上,“学衡派”强调新旧调和与东西调和,反对新文化派提出的“弃旧图新”和“以西代中”的主张,不赞成新文化派对孔子和儒学的激烈批判,认为孔子既不是“神”,也不是“鬼”,而是伟大的“人文主义者”;主张伦理道德的改革而反对伦理道德的革命。在文学观上,“学衡派”以道德为文学批评的首要标准,视五四新文学运动为浪漫主义而加以反对,并在“文学的历史进化观”、文学的新与旧、模仿与创造等问题上与以胡适为代表的新文化派观点相佐并,进行过论争。在人生观上,“学衡派”认同白璧德的“人生境界三等说”和“人生二元之说”,主张以“人生二元之说”为“道德之基本”,既反对禁欲,也反对纵欲,希望人们能够做一个“以理制欲”的人文主义者。  相似文献   
20.
多元新思潮的此起彼伏、明暗显隐已然构成了20世纪现代中国文学史上一幅独特的文学图景。作为一股深刻地影响着整个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建构的潜在文学思潮——古典主义,迄今为止尚未完全敞开并真正地进入学者们的视野。显然,它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失语",无疑是当下学界所应深自反思与重估的问题,这主要应从以下学术理路轮廓进行介入式的论析:一、古典主义在中国研究论题的"失语"与"重估";二、缘于学术精神内在耦合的结识——梁实秋对白璧德思想的重新发现、秉持与新扬;三、古典主义与20世纪现代中国文学的创作实践现象。古典主义在中国研究论题的"失语"涵盖、标举甚至昭示着20世纪现代中国文学建构存在的诸多隐而不显的复杂性时代历史问题。因此,极有必要对此作出坚实有力而又令人耳目一新的深层审视与宽泛认知,这对人们全面地把握百年现代中国文学的构筑尤具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