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5篇
  免费   0篇
教育   371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15篇
综合类   20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自古多情伤离别,离别,在中国人的眼中自古就带有哀怨伤感的基调。历代文人墨客对于送别时的落寞以及酸楚的心情都有不同程度的描写。《诗经·邶风·燕燕》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送别诗作,诗中的“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瞻望弗及,伫立以泣”表现了送者和被送者的依依惜别之情,这种离别时的感伤在后代的送别诗中反复出现。  相似文献   
52.
盛唐的诗坛,边塞诗派是主要的流派。期间,涌现出了众多的边塞诗人。他们参与了唐代的对外战争,对边塞和军旅生活有自己的亲身体验,从戎而不投笔,或描绘苍凉的边塞风光、民族风情,或赞颂将士们英勇杀敌的勇武精神、建立军功的壮志,或描写边塞生活的艰辛、  相似文献   
53.
高适、岑参与盛唐边塞诗的人性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适、岑参为代表作家的盛唐边塞诗是产生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现象,是"盛唐气象"的重要表征。盛唐边塞诗这种文化现象所蕴涵的人文精神突出体现为人性的张扬。盛唐边塞诗的意义可归总为三个方面,即边塞情怀、边塞风物和边塞战事。边塞情怀的核心是功业情怀。功业情怀具有两面性。边塞风物的特点是雄奇壮伟。高、岑的战争诗并非纪实,他们的战争观可概括为胜概和非战。  相似文献   
54.
“浊上变去”是汉语语音史上一种重要的音变现象,一般认为这一现象出现在通语中的时间为晚唐五代。文章通过对初盛唐时期今属湖北地区的文人所存古体诗和韵文上声和去声韵段用韵情况的全面考察,认为“浊上变去”现象早在公元7世纪的湖北地区方言中便已发生,其出现时间当早于通语。  相似文献   
55.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最杰出的代表,诗人描绘优美空灵的自然风光,表现出他对自然、宇宙、社会、人生的理解和体悟,具有画境和禅境.本文就其表现的方面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6.
诗情如江,才气如海,“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李白,他孤傲狂放、富有激情,他的《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无不弥散着一种豪迈豁达的自由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尼采所阐述的酒神精神,也正是这种企图超越个体化束缚的酒神精神气质促使李白把盛唐诗人的自我歌唱在诗歌中推向了高峰。  相似文献   
57.
唐人编撰的诗歌选集《国秀集》,因其所选诗人绝大多数是盛唐普通诗人,长期以来,对《国秀集》的研究比较薄弱。论文以《国秀集》为研究对象来探讨盛唐普通诗人及其诗歌。“盛唐普通诗人”,因其是“盛唐的”,故其诗歌具有盛唐诗歌的某些特征;又因其是“普通的”,故其诗歌又具有不同于盛唐著名诗人诗歌的地方而具有自己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58.
《河西学院学报》2019,(1):69-75
王维是唐代富有君子人格精神的一位诗人,他除创作大量山水田园诗之外,还有70多首送别诗可以彰显他的文质彬彬气质。从他创作的一系列送别诗可以窥见其交游甚广,泛爱众而亲仁,送别诗彰显出王维对朋友能够参酌人情,推心置腹,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艺术境界。王维的艺术追求完全契合了初唐以来统治集团大力倡导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的主流文艺观,他的送别诗折射出玄宗时期大唐帝国已臻政通人和的盛世气象。  相似文献   
59.
严羽的“妙悟说”,针对江西诗派“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弊病,标举“盛唐兴象”,构筑了“以禅喻诗”的诗学体系。本文拟从诗禅的有关表述入手,分别对“悟”的对象、“悟”的途径、“悟”的境界作粗浅分析,以准确把握“妙悟说”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60.
对王湾《次北固山下》的解读历来有两个方向,一是思乡,一是盛唐气象。出离与回归是文学的惯用母题,这既是现实情境的,更是精神层面的,甚至是潜意识的。那么,客路与洛阳,出离与回归,作者传达给我们一种怎样的诗意呢?“思乡”当然是不错的,游子在外,思念家乡,人之常情。但我们应当从更广义的层面上来理解这一思乡之情。[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