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523篇
科学研究   17篇
各国文化   19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16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8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21.
《教育史研究》2009,(6):93-94
李琳琦、郑德新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第2期撰文对吴汝纶倡言废除科举的内在动因及具体主张进行了分析,指出吴汝纶之所以能在那个时期提出废除科举的主张,基于他对科举制度给中国社会危害的深刻认识,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已经形成了足以与科举制度下的传统人才选拔、培养观念相抗衡,并且最终战胜传统观念的新观念,即熔中西为一冶的人才观、合东西国学问于一体的知识观和以开启民智为目的的普及教育观,这些新观念是其坚定不移主张废除科举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22.
历史上中国传统官僚集权社会的精英,主要是由地主、士绅与官僚这三个阶层角色构成。这些社会阶层各自在经济、文化与政治上承担着维系社会生命体的组织功能。自隋唐以来迄至近代,传统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上述这三个社会阶层之间存在着相对频繁的横向流动。而这种阶层之间的社会流动,主要是由科举制度来实现的。平民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而取得功名,从而进入地主、士绅与官僚之间的精英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123.
本文以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为文本,从孔乙己本身言行的可笑论述了其实可悲的命运,从这种性格产生的典型环境阐明了封建社会冷漠的人际关系,最后又从短篇小说的特征上分析了鲁迅先生"窥一斑知全豹"的高超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24.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收买和笼络知识分子以巩固其统治的一种手段,是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它是逐渐形成的。从周代的三年一次“德行道艺”的“大比”、汉代的察举贤良方正的制度、魏晋南北朝的九品官人法品评人才优劣授官任用到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  相似文献   
125.
任晓炜 《收藏》2013,(9):98-10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传统士大夫的理想境界。书法不仅是通过科举制度踏入士大夫阶层的一门技能,而且是修身养性、聊慰雅怀的一种生活方式。但至晚清时期,传统的士大夫阶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6.
中国古代类书史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类书在世界文化史上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书籍体裁,也是一批具有珍藏利用价值的文献资源,古代类书是现代百科全书的雏形和检索古籍资料的重要工具,它与其它事物一产都具有自身的发展演变过程,本文主要论述类书在我国历史上的起源,形成以及发展繁荣的几个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27.
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体现了公平公正,与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有着一致的目标追求,都成为其时政治统治权威性和合法性的重要标尺。但目前的高考又与古代的科举制度有诸多不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不再像科举那样仅是选拔官员的考试,而成为培养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入门考试,但高中生经高考进入大学也不是人才成长的唯一途径。因此,在对待高考及其改革这一重大问题上,我们一方面必须维护高考的权威性,另一方面则应该理性地对待高考,去除一些过度看重高考的观念和行为。  相似文献   
128.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达到了中国文学史上讽刺艺术的高峰。所谓“儒林”,读书人也(士人)。所谓“外史”,“原不居于正史之列也”。《儒林外史》中,通过对八股取士和举业至上的反思,揭开了科举制度的溃疡面,对科举制度统治下的儒林群像和儒林心态作了深刻剖析。  相似文献   
129.
明清以来,由于科举制度逐渐僵化腐朽而一直遭到抨击,指斥,至清末新政时终于被废止了,然而,科举废除后却给晚清社会和清政府的统治带来了严重后果。有鉴于此,朝野内外不断有人提议恢复科举,连一度坚决主张废除科举的梁启超也公然发表这种看法,为何会出现这种局面呢?本认为科举制度其实不仅仅是一种官考试制度,实际它又是一种社会整合机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上下沟通、互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一旦新的替代体制尚未确立,就贸然弃用它,势必产生一连串问题,如今科举制度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以考试选才这种方式仍为世界各国所沿用。  相似文献   
130.
蒲松龄     
《中文自修》2007,(12):F0002-F0002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清代杰出文学家,世称“聊斋先生”,更有“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灵誉。 蒲松龄一生穷困潦倒,却热衷于科举功名,但直到丰过七十才补上一个岁贡生。也正因为如此,他对科举制度的种种不合理有着深刻的体验。传世巨著《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穷一生精力的心血之作,共8卷,491篇,约40余万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