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523篇
科学研究   17篇
各国文化   19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17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8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71.
明代科举独设进士科,使人产生科举选拔的人才普遍缺乏律学基础的印象,然而明代科举制度的设立理念以选拔全才为目标,因而有必要探究经由科举入仕者的法律素养。明代三级官学建立了一整套法律知识传授与考核制度,使士子通过学校教育获得法律基础知识。乡试、会试中判语、策等法律试题从多维考查了士子的法律素养,唯有法律知识储备与法律思辨能力兼具者才能脱颖而出。殿试策问则从更宏观的角度征询了士子们关于国家治理中法律问题的见解。部分新科进士还要到各衙门观政,通过读律、理刑进一步提高法律素养。就选官层面而言,明代士子在进入官僚队伍前即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素养,明代科举制度下官员欠缺司法能力的看法并不允当。  相似文献   
72.
明代科举独设进士科,使人产生科举选拔的人才普遍缺乏律学基础的印象,然而明代科举制度的设立理念以选拔全才为目标,因而有必要探究经由科举入仕者的法律素养。明代三级官学建立了一整套法律知识传授与考核制度,使士子通过学校教育获得法律基础知识。乡试、会试中判语、策等法律试题从多维考查了士子的法律素养,唯有法律知识储备与法律思辨能力兼具者才能脱颖而出。殿试策问则从更宏观的角度征询了士子们关于国家治理中法律问题的见解。部分新科进士还要到各衙门观政,通过读律、理刑进一步提高法律素养。就选官层面而言,明代士子在进入官僚队伍前即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素养,明代科举制度下官员欠缺司法能力的看法并不允当。  相似文献   
73.
据统计,2008年陕西省文史类考生112153名,文科综合卷之历史学科成绩为:48分的选择题平均成绩22.91分,得分率47.73%;52分的非选择题平均成绩38.69分,得分率74.4%。历史学科平均成绩61.60分,得分率61.6%。与前几年(2005~2007)相关情况比较,我们认为,2008年文科综合全国卷Ⅰ历史试题难度居中,选择题较难,非选择题比较容易。下面我们将结合阅卷情况,从两个方面谈谈对2008年文科综合全国卷Ⅰ历史试题的认识。一、从优秀卷面看试题的效度与考生的发挥在2008年高考文综之历史学科的阅卷中,各题阅卷教师都见到不少史实正确、分析完整、行文简练、字体  相似文献   
74.
梅养宝 《教育学报》2005,1(4):10-14,96
科举制度的观念直接扎根于儒家关于“贤能治国”的理想诉求之中,体现了自然经济状态下的一种政治选择。其目标则是在选拔“贤能”的过程中,贯彻君权主导下的“机会均等”原则,以此将一切能够有效影响社会的政治力量纳入到专制君主的控制之中。这既满足了专制君权无限扩张的需要,同时也成为官僚和士绅两大集团分享社会资源的重要途径。因此君主、官僚、士绅为划定各自的利益界限共同推动了科举制度的生成和演化。  相似文献   
75.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注意研究选拔人才的国家之一;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其产生和演变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影响是十分深刻的,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相似文献   
76.
在我国历史上,不同的教育制度造就了知识分子不同的职业选择及职业特征.在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职业选择单一,不能出仕就只能退而为师,而且两种职业之间差距悬殊.而在新教育制度下,知识分子职业选择逐步多样化且职业之间具有平等性.这种职业选择及特征的变迁使知识分子的含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科举制度下的知识分子,指的是所谓具有士大夫精神的知识分子,新教育制度下的知识分子,则指的是拥有某一方面专业知识的人才或专家,这两类人都可以说是受过高等教育且从事非体力劳动的人员.  相似文献   
77.
作为钦定的管理地方学务的专职官员,学政与科举制度之间具有重要联系。在角色认知上,朝廷始终将其视为整顿文风士习的重要一环,倡导学术风气和使士人有廉耻心,也是一些学政的目标。由于受入学学额的限制,学政主持的考试就显得比较重要。他通过试题的拟定来宣传或倡导某种学术风气,并采取措施来维护考试纪律。除养廉银外,学政一般都有不少额外收入。一些学政借助考试权柄聚敛财富,败坏了学政的总体形象。  相似文献   
78.
不管是中国隋唐科举制度,还是当代公务员考试选拔制度,二者都是国家选拔人才的方法。通过对二者产生的时代背景、招考对象来源、考录形式、任用考核奖惩机制进行比较,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有鉴别地汲取中国社会政治文明的成果,以期对完善当代我国公务员选拔考试制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9.
科举制度始创于隋朝,唐承隋而起,完善了科举制度。唐朝科举制度为唐朝前期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文化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今天重新考察唐朝科举制度,其精神原则、制度设计对完善我国的人才选拔制度有极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80.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其中《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写得最精彩的片断,通过范进中举的前前后后,写了各类人物的表演,真实生动地显现其真伪、善恶和美丑的本来面目,而且发掘到人物的灵魂深处。它不但讽刺了科举制度外在的种种弊端,而且将他锐利的笔触深入到为科举制度折磨、毒害的人物被扭曲的灵魂深处,对科举制度的批判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