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3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3篇
教育   12214篇
科学研究   396篇
各国文化   95篇
体育   403篇
综合类   278篇
文化理论   78篇
信息传播   1403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236篇
  2022年   117篇
  2021年   232篇
  2020年   340篇
  2019年   372篇
  2018年   187篇
  2017年   339篇
  2016年   420篇
  2015年   744篇
  2014年   1582篇
  2013年   1199篇
  2012年   1382篇
  2011年   1676篇
  2010年   1079篇
  2009年   971篇
  2008年   1141篇
  2007年   649篇
  2006年   523篇
  2005年   431篇
  2004年   312篇
  2003年   230篇
  2002年   157篇
  2001年   146篇
  2000年   122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现今重构是文学经典发展的新动向,读者在经典重构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西方的重构以艺术品质和文本接受的对接完成,而中国的重构却是进行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文学经典的重估、重立。无论如何,中西文学经典在当下都面临着新的命运和走向。  相似文献   
92.
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信仰,也是当前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通过对古代经典诗词的学习和理解,可以进一步教育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责任感,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学习和传承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文化,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3.
南京游客飞机上闹事暴露了国民内心道德文化的缺失,修养素质亟待提高。"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文明修养教育必须从中小学生抓起,从美丽的校园内不文明的现象抓起,而这一切需要从教学的根入手,即大力提倡学习优秀经典文化,丰富孩子的内心,启迪他们的智慧,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94.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工作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教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经典诵读工程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很多学校也将经典诵读归入了语文教学内容中。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分析和研究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对策。  相似文献   
95.
《小学生》2015,(Z1):91
在轻松的寒假里,少先队员们要积极参加"五个一"活动,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一个自豪的中国人1.参加一项传统民俗活动。在春节、元宵节期间,积极参加写春联、剪纸、画年画、猜灯谜、唱传统民谣、逛庙会、学习民间艺术、学唱当地戏曲等各种健康有益的传统文化民俗活动,感受节日喜庆,学习了解当地过节传统和风俗习惯。  相似文献   
96.
含蓄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核心特征之一,含蓄的重要表现就是伎心雕龙》中提出的“言不尽意”。而情境式地启发学生创造性地体会作品中的言外之意,是诗歌教学的重中之重。如何做到这一点?老祖宗的理论是我们教学的指导,而西方与之相关的文艺理论也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  相似文献   
97.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相似文献   
98.
中国传统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从传统教育入手,论述了时下进行传统文华教育所需的文本及方法,并对当下进行传统人文教育的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9.
要打开诗词鉴赏这把铁锁,就要配置几把得心应手的钥匙,本文就想给同学们提供这样的钥匙。第一,抓诗词标题中的关键词。很多诗词,标题中就会出现统摄全诗思想内容或情感的重要词语,抓住了它,就等于抓住了全诗的灵魂,鉴赏起来就不会太费斟  相似文献   
100.
将初中政治课程革新作为重点,对国学经典内容进行了分析。将其运用在初中道德教育中,可以提高学生的素养,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得到综合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