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5篇
科学研究   10篇
体育   21篇
综合类   7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通过对热力学第二定律详细分析,从不同角度讨论了准静态热过程的微分方程,在对微分方程进行积分的过程中指出积分因子不是唯一的。  相似文献   
32.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以孤篇压全唐”之誉,并被王闽运称为“孤篇横,竞为大家”。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令人刮日相看。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价值何在?这是学术界一个关注的亮点。对它的评价涉及到文学史的重大问题,现、当代的大师们的观点无疑在人们的心头引起了震撼。  相似文献   
33.
钱静 《文教资料》2010,(11):4-6
作为西方一个文学批评流派,英美新批评对文学作品结构的分析较为深入、细致.常常包含某些辩证法的因素。以语义学分析作为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高度重视对于文学语言的研究。英美新批评派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较为紧密.他们的理论一般都能在文学批评实践中自觉地运用。本文利用英美新批评派的细读法中的反讽与悖论两种方法对中国古代诗歌——李商隐的《无题·来是空言去踪》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4.
我国许多地方的瀑布是由邻近多个瀑布共同组合成瀑布群。黄果树瀑布群可谓中国岩溶瀑布的博物馆,在18平方公里内,以黄果树瀑布为中心,由姿态各异的十几个地面瀑布和4个地下瀑布组成。位于黄果树瀑布上游1公里  相似文献   
35.
扬无咎,南宋时期著名词人、墨梅画家,词名历来为画名所掩。对扬无咎的生平事迹、所咏村梅、词作编年等诸多基础问题加以辨析澄清,为词学界深入研究其《逃禅词》提供文献支撑。  相似文献   
36.
许博渊 《教育》2012,(4):58
郑板桥是清朝乾隆年间的进士,扬州八怪的领袖,诗、书、画三,在读书方面应该算一个成功人士了。他是如何读书的?他的读书法有哪些可以借鉴的?首先,是不读烂书。郑板桥认为社会上书太滥太多,所以读书必须有所选择。他在给弟弟的一封信中曾说,"魏、  相似文献   
37.
《越书》是一部历史著作,它的史学思想内涵极其丰富。其主要表现为:重人事,但始终没有摆脱尊天命的禁锢;在发展观上,全书持历史循环论思想;坚持英雄史观,把国家的兴亡寄托于君主一人;在历史哲学上,坚持由天人感应为支撑的正统观的思想。  相似文献   
38.
板桥受骗     
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为乾隆年间进士,曾任山东潍县知县,辞官后以卖画为生。他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兼书画家,其诗、书、画皆精,人称"三",深为当世推重。他的诗歌讲求真情,豪放而慷慨;书法融隶、楷、行、草为一,号称"六分半书";尤善画兰花、墨竹、怪石,秀丽而苍劲。无论诗文、书法、丹青,每有一作品出来,人们无不争相求购。他有个怪癖,就是酷嗜狗肉,认为狗肉  相似文献   
39.
李白相传李白到七岁时还没有正式的名字。原因是他在"抓周"时,抓了《诗经》这本书,这不但喜坏了他父亲,而且也难坏了他父亲。他想:如果儿子长大成了诗人,若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好名字岂不遗憾?于是,越往诗人的名声方面想,越发对儿子取名的事慎重,故此一拖多年没有定名。这年春天,李白一家在家院中游玩,他父亲想作一首春日的七诗,有  相似文献   
40.
在《老子》思想中,“仁”可分为“自然之仁”和“非自然之仁”。“自然之仁”即是“无名之仁”,“非自然之仁”就是“有名之仁”。“仁”本是自然所流露出的一部分,一旦被“仁”之“名”所拘,就很容易流为一种形式。所以,《老子》强调“仁”的自然性,亦是在自然的话语体系当中,将“仁”之本真性揭示出来,以求达到一种超越“仁”而达到“不仁”的状态,从而使“仁”获得更鲜活的生命意涵。该文通过对《老子》文本中“仁”的梳理,将“仁”之本真性揭示出来,以求达到超越“仁”之后的“不仁”状态,从而使“仁”获得更鲜活的生命意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