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画兰说     
正兰花入画较梅竹要晚,大概始于唐代。两宋时期,花鸟画繁荣昌盛。从北宋开始,兰花绘画逐渐发展起来。相传苏轼曾画过兰花,而且花中还夹杂荆棘,表示君子能容小人。南宋是画兰孕育、形成的时期,著名画家有扬无咎、赵孟坚、汤正仲等。扬无咎(1097-1169),字朴之,号逃禅老人,又号清夷长者,江西南昌人。他善画水墨梅竹松石,亦画兰。其笔墨洒  相似文献   

2.
扬无咎用其"透梅肝胆入梅心"的笔法对梅开零落、疏影冷香、玉骨冰肌的描写,赞美了梅花傲雪凌霜、坚贞不屈、高雅素洁等高贵品质,进而凸显出词人自身清高自守,生性耿介,不慕荣利,不俯仰时好,不随波逐流,独善其身的高尚品格。  相似文献   

3.
南宋胡仔在其《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晁无咎”条下著录了一段论词之语,称“李易安云”。魏庆之《诗人玉宵》卷二一《诗余》条,在《晁无咎评》之后,亦引此文,题作《李易安评》,又另作《李易安云》,文字略有出入。清代《词苑丛谈》卷一《体制》转引此文,题作《李易安词评》。今人将之命名为《词论》。《词论》是李清照唯一的论词之作,也是词史上最早产生巨大影响的一篇词论。  相似文献   

4.
南宋胡仔在其《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晁无咎条下著录了一段论词之语,称李易安云。魏庆之《诗人玉宵》卷二一《诗余》条,在《晁无咎评》之后,亦引此文,题作《李易安评》,又另作《李易安云》,文字略有出入。清代《词苑丛谈》卷一《体制》转引此文,题作《李易安词评》。  相似文献   

5.
“逃禅”一词最早出现于杜甫《饮中八仙歌》:“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逃禅”主要盛行于明末清初时期,以明代中后期的禅风盛行为基础,并结合明清时期的社会变革,以儒佛的糅合为特征。“逃禅”是历史上的特殊现象.它的出现有其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它的发展演变与社会发展演变息息相关。从考证“逃禅”入手,对我国学者的研究状况进行简单的梳理,以期对其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杨无咎是南宋词人,其咏物词代表了其词作的最高成就。词人通过咏物来抒发情感怀抱,赋予其咏物词更多的内涵;词人灵活运用了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语言清新雅致,词风清丽工整,在南宋咏物词史上取得了独特的成就。  相似文献   

7.
刘放在《中山诗话》中认为,晏殊词与冯延巳词一样具有可歌性,而不是晏殊词继承冯延巳词风格;晁无咎《评本朝乐章》中晏元献一句出现晏几道的词句,当确为评论晏殊而非晏几道,只是其后的词句将晏几道词误记为晏殊词;李清照《词论》中批评晏殊词有“以诗为词”和“不协音律”两项,前一项已确证,而后一项可能事实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8.
明末清初之际,逃禅成为许多士子的选择,一方面是迫于政治压力,一方面也为显示自己的高风亮节。宋琬迫于生计参加了清代的科举,并且于仕途并不顺利,思想上出处的矛盾日益深重,在诗作中多有表现,后于康熙初年入狱,两年的牢狱生活使宋琬真正看淡了名禄,也看清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于是找到了儒与道释结合的思想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所归。  相似文献   

9.
正晁补之是北宋中期以后比较活跃的一位词人,尽管他并不完全以词著名。因为当时的文人雅士大都染指长短句,作为当时文坛重要人物的晁补之自然也不会例外。在苏门六君子中,并不以词见长的陈师道尚且以为自己的词作不在秦七、黄九之下,更何况生性豪隽、倜傥风流的晁补之。根据唐圭璋《全宋词》所载,晁补之共存词168首,这在宋代词人中是个不小的数量。晁补之的词,其《鸡肋集》并未收载。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收录了晁补之的词,称之为《晁无咎词》,共一卷。明朝毛晋所刊晁补之  相似文献   

10.
释“咎”     
分析了“咎”字的甲骨文形体,认为“咎”字的初形为上从倒“止”下从“人”的会意字,“咎”字的字形义为天神降灾祸于人。《说文》根据“咎”字已有讹变的篆书去分析字形,认为“咎”字“从人各。各者,相违也”,不确。  相似文献   

11.
朱敦儒在清代的接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敦儒是南宋前期的重要词人,其作品清隽谐婉,犹具北宋风度。深受历朝文人的喜爱,到了清代由于各种原因,对朱敦儒的作品及其本人的关注都到了一个比较高的程度。本文通过清人对其作品,包括比较有名的梅花词和令人瞩目的渔父词和人生经历尤其是其晚年出仕的评价来了解朱敦儒其作品和人品在清代的接受情况。  相似文献   

12.
论画梅     
一剪寒梅、十分神韵 ;百花独先 ,千古风流 ,古往今来不知多少画家为梅花如醉如痴。笔者酷爱画梅 ,将十几年画梅的理性予以论析 ,意在阐述创作中的认识 ,愿与同仁共勉  相似文献   

13.
林逋隐居孤山,以咏梅著称于世,遂有所谓"梅妻鹤子"之说。但林逋咏梅八首律诗中,所写多称"小梅"、"孤根"、"一枝"。同时文人造访其所,所见也以松竹为主,由此可见其隐所植梅不多。整个北宋时期孤山梅花分布也极有限。所谓"梅妻鹤子"说也不见于宋人著作,是后世的想象之辞。  相似文献   

14.
在诗歌史上,梅花很早就被文人赋予了高洁品格的象征意义。到了宋代,咏梅成为文人的一时趣尚,两宋之交的杰出诗人陈与义一生以大量的诗篇咏梅,在梅的意象中,或寄托高远的人格理想,或传达脱俗的诗艺理念,或寄寓深切的怀乡之情,托意丰富,风格清迥,梅花的人文色彩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相似文献   

15.
宋代咏花诗非常繁荣,"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杨万里对梅花表现出特殊的偏爱,在其现存4200百余首诗中有140首咏梅诗,这个数目在宋代、乃至历代诗人中都不多见。分析其原因,梅花不但契合了杨万里在诗中表达情志的需要,更与他个人的志趣、品节有关。通过考察杨万里咏梅诗,我们将不难发现,清新可爱的梅花是杨万里诗品和人格最好、最真的写照。  相似文献   

16.
梅格即人格 契合两无间——谈苏轼的咏梅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的咏梅词主要采用遗貌取神的表现方法 ,收到了形肖神完的艺术效果 ,并将咏梅与个人的身世感慨、人格精神结合起来 ,寄托深厚 ,既有对前人创作经验的继承 ,又有自己的开拓之功。  相似文献   

17.
梅意象的建立,既是一种社会历史的演进,又是一种化传统的渗透。六朝是咏梅诗的初兴期,唐朝是咏梅诗的成熟期.宋朝则是咏梅诗的巅峰期。梅意象与中国传统的道德化相互结合,表现出一种不随流俗的品格和坚贞傲岸的精神,历代咏梅诗作又是中国传统贬谪化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18.
梅花,对于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来讲,始终是一种难解的情结。不论是他们的诗词里,还是在他们的思想里,都有着浓得解不开的梅花情结。从梅花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所创作的诗词中梅花的蕴涵着手研究,旨在揭示古代文人墨客的梅文化和梅花情结。  相似文献   

19.
陆游在蜀"咏梅诗"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游入川以后的经历是诗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其间他创作了许多著名的诗章。陆游尤喜梅花.在蜀几年中创作了三十几首“咏梅诗”,这些咏梅诗不仅形神兼备,而且还托物以伸意.状物以寓情,融进了诗人深深的身世之感和寄托着他对现实政治.社会人生的态度与看法,是窥探诗人内心世界的重要媒介。  相似文献   

20.
姚鼐《古文辞类纂》打破辞赋与古文对立并举的传统观念,明确将辞赋作为古文的一个类别大量选录;其圈定的最优作品,辞赋最多。在古文选本中如此重视辞赋选录,意在强化古文的辞章之美,完善其古文内部审美图式的理论构建,提升古文的审美层次,重建桐城派古文的新文统,使桐城派古文理论在审美的维度上获得了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