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0篇
教育   88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任何一种历史的写作都有自己的范式,美学史的写作亦不倒外。汉语语境的西方美学史写作,一直依循着一种教科书的体例,这既有这一“共同体”本身的组织形式上的原因,又有研究本身的视野和问题意识的局限。在今天,美学史的写作应当具有一种范式意识,应当首先考察范式本身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52.
黑格尔能够从社会底层的农民舞蹈中感受到勃勃生气,能够从平凡的荷兰画题材中洞察到对非凡劳动的自豪,能够从普通纺织工人的音乐演奏中听到“奇妙的效果”。这一切与黑格尔重视劳动的美学理念直接相关。黑格尔《美学》由此对当时上流社会美学观的偏狭作过深刻反思,其反思在西方美学史上前所罕有。黑格尔美学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思想资源,重要原因之一在此。  相似文献   
53.
中外诗文描写中有一种兴味盎然的手法—“通感”。这一概念,表达了修辞上的一种新方法,在美学史和创造心理学上,都具有发现和发明的意义。  相似文献   
54.
中国美学史受西方美学写法的影响,主要是艺术美学,"自然"的位置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乃至放弃了。中国美学的发生有其特定的哲学背景,其研究应在"天人合一"哲学观的指导下,以审美活动作为基点,使人类一般的感性活动变得纯粹升华而为审美体验,进而提升人生境界。即以"一个重心(境界),两个基本点(天人合一、审美活动)"的思维模式,重塑和建构中国美学新的历程。  相似文献   
55.
自李泽厚与刘纲纪两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禅宗美学"为中国美学的"四大思潮"之一以后,学术界对禅宗美学的研究,已经走过了近三十年的历史。禅宗美学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毕竟起步较晚,因此还有许多问题来不及涉猎,还有一些"处女地"也来不及开辟。人们对禅宗美学的研究,较多的是从禅学(哲学)的视角和层面进行发掘和解说,而很少涉及禅门中人对文学艺术的主张和见解。至今,在中国美学史、中国绘画美学史、中国书法美学史和中国禅宗美学史等等的研究中,都未涉及禅宗绘画美学与书法美学。开展禅宗绘画美学史与书法美学史研究,可以拓宽禅宗美学研究(含美学基本原理与美学史研究)的范围,拓宽中国古代美学研究(含美学基本原理与美学史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56.
赵学存 《科教文汇》2013,(16):59-60
外语师范专业"西方美学史"课程教学要根据学生专业特点与美学史课程特点,注重中西美学思想比较、美育理论传授,理论联系实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57.
邹关调 《美育学刊》2021,(6):I0008-I0008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正是巴蜀之地"天地闭塞"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巴蜀地区独特的区域文化和审美思想,古人的美学之思就包含了对自然环境等"物"的情感反馈,因此,地域必然是美学思考的生成因素。谭玉龙的《巴蜀美学史稿》就梳理了历代巴蜀中人关于美和艺术的思想、理论,力图把握巴蜀美学的独特气质和发展脉络,建构巴蜀美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58.
郭沫若的先秦关学史研究,卓越地将审美形式和审美意识及其美学史结论融汇在一起,有着浓厚的经验理性色彩。他以青铜器皿上的器型、铭文和纹饰为切入点,从业经抽象的线条、图案和组配的结构形式,发掘其审美意味,彰显蓬勃旺盛的生命生机和历史性的深重涵值,并首次原创性地运用青铜器花纹来解读和确定关学史的时代内涵和特征。郭沫若以时代精神和时代审美理想为核心,在社会、历史、文化的宏深语境中考察关学现象的变化,反转过来,美学现象则成为社会、历史、文化的表征,呈现双向互涵相协之关系。郭沫若同时兼具了青铜时代的社会史和美学史的开山祖身份和地位,他对先秦关学史精神、特征作了系统、深入的论说。郭沫若坚守实践美学观,从社会文化实践层面上加以解读、阐释和动态说明,他所进行的是社会学、文化学的美学史研究,所形成的论述话语和逻辑结构,至今仍是治先秦美学史学者的范例。他采用文化人类学、考古学、器皿学、文字学等原理,独得先例地创造了“标准器论”和“波动论”,这在中国青铜时代的历史研究,进而在先秦美学史的研究方面是世纪性的创获。他谛听远古美学史的“心音”,从文物和文献出发复原和复现美学史的现场。郭沫若先秦关学史研究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缘自科学的实证精神、先进的方法论、优越的学术生态环境合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9.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于文艺学进行了全面科学的论述,其中,对于典型理论的论述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朱光潜先生在《西方美学史》中把马克思主义典型理论概括为两点,一是典型与个性的统一;二是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内在联系。据此,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典型理论也可大致划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60.
由蔡仲德先生撰写的《中国音乐美学史》,可谓是我国音乐美学史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其富有开拓性的研究成果为我国音乐美学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这部著作洋洋洒洒六十多万字,构建了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体系,记载和编纂了三千多年的历代乐论文献史,称得上是一部全面系统、内容丰富、理论性与学术性兼并的学术专著。这部专著倾注了作者一生的心血,充分展现出一位深情关怀人生的人本主义者形象,也揭示出作者是一位献身于音乐文化、音乐教育、音乐美学的研究学者。蔡先生不仅开拓了中国音乐美学史这块处女地,还为之辛勤耕耘了一生,他为中国音乐美学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