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教育   2014篇
科学研究   98篇
各国文化   21篇
体育   77篇
综合类   68篇
文化理论   18篇
信息传播   15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179篇
  2014年   373篇
  2013年   138篇
  2012年   147篇
  2011年   186篇
  2010年   152篇
  2009年   150篇
  2008年   171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这世界需要你。 因为你的存在,齐威王不战而屈人之兵,终于“战胜于朝廷”,创造了一段历史佳话。如君不信.请阅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相似文献   
22.
徐徐 《成才之路》2013,(35):69-69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中有这样的话。和:人群。同:苟从。孔子的这段话可以这样来理解:君子为人与小人比较起来,体现在能融进群体,但不应该苟从其中而迷失自己的个性和原则。  相似文献   
23.
《体育师友》2016,(3):49-51
从教学角度来看,体育教师若想得到学生的信服、钦佩与爱戴,教师就要努力锤炼自身的个人魅力,再辅助于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来征服学生,使学生对教师个人形成魅力认同,学生对老师的钦佩与好感自会油然而生,他们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也会瞬时得到提升。通过调查访谈列举了学生认同的体育教师的魅力的主要特征,论述了体育教师的魅力与教学的关联,并提出了锤炼体育教师个人魅力的四点策略,以期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24.
"轴对称图形"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顺学而导,让枯燥、无趣的课堂教学生动起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新知的建构如呼吸一样顺畅,犹如生长一样自然。  相似文献   
25.
科普童话借助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形式介绍科学知识,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学生在感受故事趣味的同时,普及科学知识。教师应以文体为抓手,依体而教,选择适切的教学策略,教出科普童话“语文味”,促进学生语用能力及科学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26.
在《道德经》中,明是一种大智慧:见小曰明;自知者明;不见而明;知常曰明;明善为用。老子给人们提供了一种不一样的获取智慧的观察角度、思考方式,以及获取智慧的途径。从小中获取真知;以自己本身为源头获取智慧;明思于内、明思于本;深明社会自然规律;得其明而为其用。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其效用,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  相似文献   
27.
"为迁移而教"已成为当今教育界的响亮口号.认知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对于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认知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完善教材呈现的程序、精心设计引导性材料、科学组织变式练习和注重学习策略训练.  相似文献   
28.
学生写作中行文不畅、不知如何很好地写完一篇文章,固然有生活积累少、读书积累不太丰厚的原因,最重要的还是对文章构思中的多层次关注不够。如果在一篇文章中注意到层次的丰富性,就不会存在无话可说、行文不畅的问题,更不会存在无法写完一篇文章这么严重的问题。文章的层次,关乎文章行文的跌宕、内容的充实、思维的丰富、立意的深刻。所以,学生若能在行文中注意文章的多层次,在考试中定能获得高分。一、联系现实层次  相似文献   
29.
针对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过程中的“录而不到”现象进行了原因分析,指出了“录而不到”产生的后果,提出了解决“录而不到”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30.
《明湖居听书》是一篇以描摹生动而素被人称道的文章,但因其所描写的内容是地方曲艺,学生较陌生,且侧面描写的内容居多,学生读后觉得芜杂,只对其中的比喻句通感句印象较深。因此,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与体会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合的妙用并在学习中提高概括、分析、鉴赏的能力,我作了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