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6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信息传播   9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欧阳修早年经历了两次落第,直到第三次科考才得以及第。欧阳修落第之后,没有在京城逗留,而是沿水路,溯长江,铩羽而归。欧阳修在总结前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之后,改变了应试的策略,向当时的知汉阳军偃干谒。在偃的提携下,欧阳修不再走乡试取解的旧路,而是通过国子监取解,最终非常成功地以省元的身份通过了礼部贡举。  相似文献   
22.
郑孝是同光体闽派重要诗人,在晚清诗坛有很大影响。然其虽誉满诗坛,本人却始终志在功名。郑孝晚年附逆变节,成为人所不齿的国贼,原因甚多,但主要还是受内心强烈的功名思想驱使。而这种功名思想的形成,又与其亲友的人生遭际对他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3.
本文通过考述民国初年上海丽泽文社的活动,发掘张爱玲父亲张志沂与该社的文字因缘。张志沂向来以纨绔子弟形象为读者所熟知。其实其早年确颇有才华,并非一无是处。作为遗少,其性格的形成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24.
陈三立和郑孝是同光派两大代表诗人,对晚清民国诗坛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和对陈三立研究的相对热闹相比,对郑孝的研究尚未起步.文章主要探讨郑孝学诗的经历及诗歌中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外清内厚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25.
研究周朝的"象"一职,是对中国古代翻译史的考证,也是对研究中国古代翻译史的重要贡献和完善.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周朝象进行研究,以期厘清周朝"象"一职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26.
陈三立和郑孝是同光派两大代表诗人,对晚清民国诗坛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和对陈三立研究的相对热闹相比,对郑孝的研究尚未起步。文章主要探讨郑孝学诗的经历及诗歌中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外清内厚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27.
明末卢世 的《杜诗钞》与《读杜私言》是杜诗学史上的重要文献。《杜诗钞》在篇目去取间独具手眼,并且蕴含了反穿凿的编选思想。在《读杜私言》中阐发了许多关于杜甫思想性格等方面的独到见解,并采用通览全局的总括式视角,分体细论杜诗艺术成就,激情澎湃,鞭辟入里,见识超凡,其论在杜诗学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8.
李振聲 《中国文化》2007,(2):128-140
郑孝的东瀛外交生涯,前后凡三年: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年)三十二岁,由驻日公使李经方奏调东渡,以同知身份充任随员,因使馆位于日本东京曲町,故有"谁念诗人渐消瘦,曲町馆裹看飞鸿"之句;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年)调任筑地副领事,居东京永田町日枝山下,有五言诗《永田町日枝山下新居》记其事;后李经方丁忧回籍守制,汪凤藻接任驻曰钦使期间,移任神户兼大阪领事,至光绪 二十年 (甲午,1894)中日构异,随公使下旗归国。  相似文献   
29.
在传统与西化激烈碰撞的大变革时期,郑孝和张謇作为跨越了清末、民初两个时代的士人代表,在近代史上均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虽然二人因政治选择不同而分道扬镳,但他们的交谊活动为中国近代实业的发展和成熟奠定了重要基础。通过梳理张謇和郑孝之间的实业活动,分析双方在实业思想上的创新和对近代中国实业前进发展的深刻影响,可以阐释在近代化大潮下中国实业的创新与突破,窥探中国近代实业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30.
冯至的《十四行集》和《伍子》是中国现代文学与哲学发生关联的特殊个案。在《十四行集》中自然的传统文学性质和哲学含义发生了变迁,《山水》在结集意愿和创作实践上都可以认为是《十四行集》创作思想的一种丰富的延续。这表明了冯至在不同文体中探索自然与人关系的努力。历史小说《伍子》表明了作者在另一方向上的努力:对人与社会关联的哲学把握,它与《十四行集》、《山水》一同构成了冯至在文学、哲学与现实问寻找精神的美学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