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108篇
  免费   359篇
  国内免费   371篇
教育   35311篇
科学研究   5122篇
各国文化   71篇
体育   1963篇
综合类   1569篇
文化理论   414篇
信息传播   5388篇
  2024年   164篇
  2023年   748篇
  2022年   688篇
  2021年   833篇
  2020年   772篇
  2019年   755篇
  2018年   423篇
  2017年   701篇
  2016年   1023篇
  2015年   1733篇
  2014年   4159篇
  2013年   3082篇
  2012年   3815篇
  2011年   4098篇
  2010年   3646篇
  2009年   3614篇
  2008年   4471篇
  2007年   3399篇
  2006年   2580篇
  2005年   2243篇
  2004年   1711篇
  2003年   1401篇
  2002年   1095篇
  2001年   887篇
  2000年   647篇
  1999年   248篇
  1998年   188篇
  1997年   138篇
  1996年   137篇
  1995年   110篇
  1994年   82篇
  1993年   62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行动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行动研究”是 70年代以来在欧、美、日、澳、英等国的教育界被广泛运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80年代末被引用到我国教育科研领域。笔者就行动研究的起源、发展、特点、一般操作程序及其衡量标准作一综合介绍 ,并对其进行简单评价。  相似文献   
92.
93.
竞技体育伤害行为之刑法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针对日益增长的竞技体育伤害行为进行重新思考,认为并非所有竞技体育伤害行为都是排除犯罪性的行为,刑法有必要介入并加以规制,从而促进竞技体育运动的规范化、法制化。  相似文献   
94.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热情和肯定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保持注意、参与及认识的一个重要内在因素,是推动人们去探求新事物、研究新问题,从而形成一种创新意识与能力的精神力量。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是行为本源的动力,人们总是对与需要相关的事物感兴趣。学习兴趣来源于求知的需要,而求知欲、好奇心和热爱美好的事物则是人的天性。  相似文献   
95.
运用文献资料、调查访问、问卷调查等方法,对体育中滥用药物的心理学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运动员在体育中对药物有心理的需求.运动员对药物的心理需求最主要目的是提高运动成绩而最终赢得比赛,而这一目的又是在功利的影响下形成的对地位、经济利益不择手段地追求的结果.总的来说,各类兴奋剂的长期使用会导致使用者心理上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在认知、情感以及行为三个方面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96.
第十三届亚洲杯足球赛进攻行动的统计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第十三届亚洲杯足球赛32场比赛进攻行动的技、战术统计,分析亚洲球队目前前场30 m进攻的整体水平,以及各队在射门和进攻失败方面的情况.并将其与欧洲球队相比较,分析亚洲足球与世界水平的差距,为本届杯赛进攻行为的总结和今后亚洲足球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7.
体育赛事互补合同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从体育赛事存在多种互补合同的事实出发,根据互补性的强弱和市场的竞争状况,将体育赛事互补合同分为6类,并运用不完全信息经济理论的分析框架,对其中的4类逐个进行分析。认为:在这4类合同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逆向选择”、“道德风险”、“敲竹杠”和条件信息等问题,导致赛事契约过程中有交易风险大、成功率低、交易费用高等市场失灵的问题,因而有必要创新体育赛事交易制度。  相似文献   
98.
以文献资料法为主要研充方法,通过对我省成年人体质调查结果及参加体育锻炼情况现状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培养我省成年人体育锻炼意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以及使之转化为体育锻炼行为、体育锻炼效果的一些途径和建议。  相似文献   
99.
100.
从陈述内容开始,经过推理,归纳,演绎,最后推导出终极答案,并以此来指导认识实践的教学方法看似行之有效,但教关注的是教学内容的合理化,系统化,其为了合“理”(即在下意识层面的普遍规则)而不惜大量转换和空置了知识的意义,使认识现实并找出终极答案成为不可能。因而,问题比答案更为基本。教学行为中,受的投入比教的投入更重要,受如不开启心灵之门,其有效性便无从谈起。受是一个自足的主体,为了其自身的内在平衡而运作,当其受到外力干扰,内在出现失衡,圆有了缺时才启动。因而,以策略的方法,祈使学生敝开心扉,主动寻绎,才能使圆缺得以补偿,使教学行为得以有效。“问题探索教学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