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3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5篇
教育   14911篇
科学研究   710篇
各国文化   25篇
体育   447篇
综合类   281篇
文化理论   21篇
信息传播   880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04篇
  2022年   107篇
  2021年   153篇
  2020年   235篇
  2019年   246篇
  2018年   110篇
  2017年   224篇
  2016年   313篇
  2015年   645篇
  2014年   1712篇
  2013年   1348篇
  2012年   1491篇
  2011年   1748篇
  2010年   1394篇
  2009年   1123篇
  2008年   1419篇
  2007年   885篇
  2006年   642篇
  2005年   768篇
  2004年   572篇
  2003年   453篇
  2002年   450篇
  2001年   461篇
  2000年   368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孙静 《记者摇篮》2004,(9):19-19
报纸,作为大众新闻传媒,不仅有传播新闻事实的功能,而且有评论社会生活中发生的某些事件或现象、引导舆论导向的功能。广播电视报作为文化娱乐类报纸.虽然与党报、行业大报等有所不同,但其言论创作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导向“武器”。  相似文献   
72.
中国的杨利伟和美国的赛尔南.在太空看长城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原因可能就在于他们的视力和运气的不同  相似文献   
73.
朱末 《新闻三昧》2004,(1):32-33
笔者结合自身近二十年的企业报实践,深深体会到当今企业报记者必须具有以下几方面素质。——企业报记者应具有较强的交际和接触能力。企业报记者的工作特点决定了他同企业的“血肉关系”。在  相似文献   
74.
新闻敏感是记者对新闻事件的高度敏感和洞察,决定着记者采写新闻的效率和质量。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与善于捕捉新闻线索能力,是每个优秀新闻工作者必备的素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新闻敏感是对事物的一种“直觉”。线索是指临时发生的新闻事件或事件苗头,往往是突发的、偶然的、稍纵即逝的,所以需要捕捉。它往往就在你的面前,就看你能不能识别出来,有没有将它识别出来的新闻敏感。那么,在具体工作中,如何培养新闻敏感及善于捕捉线索的能力呢?注重知识的积累与储备毋庸置疑,新闻敏感只有与丰富的知识以及从实践中积累来的经验相遇,才能擦出“…  相似文献   
75.
76.
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三十四中队党支部认为,写新闻报道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它一可以培养学员的写作和思维能力;二可以通过写新闻报道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从中得到启发,不断提高能力素质:三可以鼓舞士气。为此,中队便请院里的新闻干事和地方编辑记,利用节假日进行新闻报道培训,还订阅了十余种报纸及《军事记》、《新闻写作》等杂志。  相似文献   
77.
一、经济新闻图片报道要善于捕捉新鲜话题,挖掘报道主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事物、新经验层出不穷,经济新闻图片报道一定要善于捕捉新鲜话题,挖掘报道主题。而要提高经济新闻图片报道的质量,提高摄影记者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78.
“生活中并非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这是艺术家罗丹的一句名言。艺术创作如此,新闻工作亦然。可以说,新闻记者的第一技能不是写作,而是观察发现。观察发现,是事实现场转化为新闻的关键一步,没有观察发现就没有新闻。  相似文献   
79.
我国档案网站的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益 《浙江档案》2005,(1):21-22
档案网站是二十世纪末最后几年才在我们国家产生的新生事物.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一方面,它们充当了档案工作网络时代开路先锋的角色,是打开新时代大门的先行者;另一方面,它们必然带有新生事物初期的种种天然缺陷与不足.  相似文献   
80.
坚守出版理想,编辑的主体意识不可丧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洁 《中国编辑》2005,(1):32-34
一直以来,编辑的地位在人们的心目中大约都是从属的,他们只是使著作者的作品得以面世的一个后续环节,是事物地道的“外因”。“为人作嫁”过程中所有的光环,始终都不可能笼罩到编辑身上,这光环的聚焦点只是“嫁娘”——图书,而编辑的美德也正体现于此——如此靠近光环,又如此拒绝光环。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特别是在计划经济背景之下和市场经济运行初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