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8篇
  免费   4篇
教育   2627篇
科学研究   39篇
各国文化   41篇
体育   26篇
综合类   109篇
文化理论   20篇
信息传播   13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204篇
  2013年   196篇
  2012年   195篇
  2011年   202篇
  2010年   261篇
  2009年   265篇
  2008年   243篇
  2007年   196篇
  2006年   201篇
  2005年   126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113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61.
自西周至秦帝国的建立约800年是儒学伦理思想产生并形成的时期。由于儒学还没有取得统治地位,它对婚姻的负面影响还不十分明显。虽然当时旧的礼制已经土崩瓦解,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伦理关系并未根除,真正影响与作用于人们婚姻生活的仍然是周代的婚姻礼制。先秦时期,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较后世女子为高,其主要的标志就是女性在婚姻中享有自主权和在恋爱中表现出明显的主动性。产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经》中的表现婚姻情爱的诗歌对此有比较集中的反映。它说明了在儒学伦理思想的产生与形成的先秦时期,孔门儒学伦理思想对婚姻的制约还没有突出地表现。  相似文献   
62.
杨景龙 《集宁师专学报》2001,23(2):17-24,,35,
本文认为,《诗经》中占相当比重的作品是有意境的,正是这些作品标志着这部古老诗集的最高思想艺术成就,使其焕发出永久的艺术生命力。本文对《诗经》的意境作出分类并进行具体论析,从正面较为完整地展《诗经》意境的客观风貌,进而论及《诗经》意境的一般特征和对后世诗歌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3.
64.
《诗经》抒情人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诗经》抒情人称运用实例的考察,论述了《诗经》适应着主要用于歌唱的特点和抒情主体及表现对象的变化,在抒情人称的运用上有着各种方式的探索和创造:从抒情主体直接介入"外在情境",表现对自我境遇的哀乐之情(第一人称方式);到隐藏在情境背后,抒写对他人境遇的感受(第三人称方式);以至超出"自我"之外,运用"第二人称"或"无人称"方式,表现带有普遍性的体验或感悟;或者创造与诗人自我分离的另一抒情主体,"代拟"其特定境遇中的情思,等等.可以说已经包含了后世抒情体、叙事体、代拟体等各种诗歌体式的人称特点及其变化方式.这些探索与创造,极大影响着中国古诗抒情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65.
孔子在整理古代献典籍时有明确的编辑意图,有精湛的编辑体例,孔子的活动属于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66.
孔子“删诗”为司马迁所首倡,然而自唐代开始就不断有人提出怀疑。但由一系列考证可以推知:孔子确曾有“删诗”之举。前人提出的三点理由,都不能成立。据钱穆考证,鲁昭公二十年(前522),孔子三十岁,始授徒设教。若此论不差,则《诗经》的固定成书并具有权威当正是在这一时期。司马迁的“孔子删诗说”并没有错,乃是后人误读了《史记》。  相似文献   
67.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广泛,主题丰富,从多方面反映了周代社会面貌。其中反映婚姻礼俗的作品,展示了婚姻制度发展的历史痕迹。文章从内婚制、先从妇居制、媵婚制、收继制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8.
安徽大学藏战国楚简《诗经》存简九十三支,为《国风》五十七篇(含残篇),内有《关雎》,其中"窈窕淑女"之"窈窕"作"要翟"。"要翟"有各种训释,其实乃连绵词,义为姣好之貌。古书中与"要翟"音近义同的连绵词相当多,训释时不应拘泥于字形。  相似文献   
69.
诗经》上有句话说得好:"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意思是说善于思考,才有可能对各种情况有所准备;有所准备,才能做好工作,才能防患于未然。这种思想用在教学上也是至理名言,作为教师,不论其专业水平有多高,对教材有多么熟悉,经验有多么丰富,在信息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思想无比活跃的学生面  相似文献   
70.
“比喻”在词典中解释为“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比喻手法,在文学创作中运用得特别广泛且历史悠久,为文章增色不少。《诗经》中所说的“诗六义”之一的“比”就是比喻的意思。多年来的教改经验使我深深感受到,恰当的比喻在生物教学中能起到神奇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