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97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11篇
教育   9625篇
科学研究   456篇
各国文化   62篇
体育   112篇
综合类   512篇
文化理论   83篇
信息传播   2709篇
  2024年   119篇
  2023年   640篇
  2022年   489篇
  2021年   370篇
  2020年   307篇
  2019年   317篇
  2018年   201篇
  2017年   297篇
  2016年   385篇
  2015年   558篇
  2014年   1116篇
  2013年   801篇
  2012年   916篇
  2011年   929篇
  2010年   876篇
  2009年   908篇
  2008年   1033篇
  2007年   816篇
  2006年   595篇
  2005年   502篇
  2004年   430篇
  2003年   295篇
  2002年   221篇
  2001年   167篇
  2000年   137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叙事于历史而言非常重要,甚至说历史本质就是叙事。历史可以借助修辞、文字编排、情节设置等去叙述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当然,这些"故事"是以史料和证据为依据的,也可以利用叙事去拓展和深化历史本身的意义与内涵。历史叙事是历史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既便于构建历史的整体脉络,又可以创设历史情境、丰富历史细节,还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够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992.
巴金在小说《寒夜》中根据主人公汪文宣的行动和心理构筑了社会空间、家宅空间以及梦境空间三个主要的空间,并以空间的转换带动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推动叙事的进程。《寒夜》中空间叙事主要体现在社会空间与“冬夜”时间的隐喻关系,家宅空间的封闭性和“窗户”的透视性效果以及梦境空间的建构对发掘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等方面。《寒夜》的空间叙事艺术为理解巴金后期小说的创作风格和文学史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93.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珀涅罗珀记》戏仿《奥德赛》,用多元化的叙事声音重述了史诗中的故事。女性叙事主体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男性叙事和男性权威,表明了作者的女性主义观点。此外,个人型声音、男性声音和集体型声音等多元化的不同的叙事声音相互碰撞,在叙事的过程中分别建构起了自己的权威,逐渐揭开被官方叙事掩盖的故事真相,表明了权威的不可靠性和真相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994.
鲁迅小说在素材、结构、情节、人物、语言、背景等各个环节都采取了“全面限制表达手段”的叙述策略,形成了极简约而又极深广的小说叙事观。《呐喊》《彷徨》小说叙事以其“格式的特别”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文体的极简主义叙事典范。《呐喊》《彷徨》人物形象的简约化,表现在以陌生化叙事、“杂取种种人”、身体叙事、独白叙事、隐形书写等方式和对不同人物角色进行的多样化塑造上。《呐喊》《彷徨》极简约而又极深广的历史主题,表现在以辫子、馒头、钢鞭、“纸糊的指挥刀”、油鸡、叭儿狗等“貌似无足轻重”的戏剧性道具上,深刻揭示了人物命运的悲剧性和历史变革的深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995.
中国传统文学向来缺乏第一人称叙事,尤以主角叙事更为稀少。清末翻译小说兴起,第一人称作品被逐渐译入国内。面对陌生的叙事方法,近代译者在观照文学传统与探索新鲜模式之间进行了反复尝试。翻译家陈景韩成功地译入了我国第一部第一人称主角叙事小说《新蝶梦》。中译对底本存在诸多修改,而这些变异却不完全指向故事情节,而是与叙事视角紧密相关。考辨此翻译变化,可了解近代译者对第一人称主角叙事的理解认知,把握该类型叙事在中国流传与接受的初期样态,同时亦可窥探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996.
997.
铁凝小说《哦,香雪》存在两种叙事进程,即显性和隐性。隐性叙事进程与显性叙事构成互补或解构关系。铁凝通过对物象、片段铺设、插叙、环境等隐性叙事方面的建构,全方位、立体式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又使得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深沉,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998.
"诗笔"叙事演进与传统叙事诗发展密切相关,亦是推动赋与不同文体交互的重要契机。"诗笔"叙事作为一种书写笔法,"以诗为体"的叙事属性决定其区别于"文笔""史笔"的语体特征与表达范式,且在特定文化氛围下,于早期叙事诗文本中有消融与转移之势。汉初,"诗笔"叙事入赋,汉赋始盛并将赋体铺陈推向高峰;汉末,大赋式微,"诗笔"叙事借由文体交互从赋体转出且"多途取道":"以赋为文""以赋为诗""赋入戏剧""赋入小说",实现赋与不同文体的交融互渗。"诗笔"叙事入赋体,转移了早期叙事诗文本的发展空间,从赋体转出则分化了叙事诗体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99.
至1924年写作《祝福》,鲁迅的小说创作技术日臻完善,在情节设计、人物塑造、主旨蕴藉上,也都更为复杂。仅以小说人物而言,鲁迅塑造了祥林嫂、四叔、四婶、卫家婆婆、柳妈等鲜活形象。但卫老婆子极容易被忽视。虽然着墨不多,但在故事讲述、情节勾连、主旨破题三方面,鲁迅赋予了卫老婆子独特的叙事价值。  相似文献   
1000.
《柳州师专学报》2022,(1):13-18
作者在《红楼梦》中创设了丰富的现实空间形态,并通过对各类现实空间的铺陈与转换实现叙事意图,展现人物性格、关系、地位,调节叙事节奏。我们在理清叙事线索的基础上,对作家的叙事艺术进行探究,从而凸显现实空间对小说叙事研究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