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论《呐喊》、《彷徨》的“审丑”话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启蒙立场导致《呐喊》、《彷徨》强烈的“审丑”意识,而“审丑”话语又赋予《呐喊》、《彷徨》不朽的思想价值《呐喊》、《彷徨》着重审视了人物之丑、灵魂之丑、人际关系之丑、环境之丑。  相似文献   

2.
《水浒传》的传奇性具有鲜明而独特的特色:写极骇人之事,却尽用极近人之笔。所谓“极骇人之事”,就是采用夸张渲染的艺术手法叙事写人,以突出人物超现实的神与奇;所谓“极近人之笔”,就是一种写实,即在渲染人物超人、超现实的行为时,以表现其真实心理。这一特色在中国古代小说、小说理论的发展中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试论《呐喊》、《彷徨》的文化情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呐喊》、《彷徨》在文学史研究中一直被认为是“五四”新文学的经典性文本,代表着新文化的“反传统”特征,其实这并不完全符合这两本小说集的实际。《呐喊》、《彷徨》既表现了新文化的价值立场,也保留着一定的传统文化的价值立场。这种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错综纠缠,体现了鲁迅一种特有的文化情结,构成了《呐喊》、《彷徨》价值判断的多元性和思想意蕴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道路”作为一种时空体,在小说情节的建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呐喊》《彷徨》中,鲁迅写到了众多的“路”,这些“路”既制造了熟人的相遇,也制造了陌生人的偶遇,有的还以其隐喻意义有深化情节的内涵,推动情节向前发展。这些“路”上的人生,体现出的是小说人物痛苦、愚昧、麻木、冷漠的生存状态,具有深远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5.
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渗透着深沉的人生悲凉和孤寂的况味。其悲既是一种情 ,也是一种理 ;既有困顿的人生失意之悲 ,又有死亡人物的愁苦之悲 ;既有庸众之悲 ,又有孤独之悲 ;悲剧方式将人物、环境等渲染得阴冷而可怖 ,道出腐朽的封建文化对于奴性人格及虚伪的相生相依的影响 ,同时在小说里 ,鲁迅无意间还流露出其天才式的悲哀。  相似文献   

6.
《呐喊》、《彷徨》中的回溯性小说在所呈现回忆的风格上有所差异:《呐喊》中的回忆偏重抒情,《彷徨》中的回忆理性色彩则要浓厚得多。而无论哪一种风格的回忆呈现,其意义往往在小说文本提供的当下语境中被搁置或消解。从《呐喊》中痛苦到要去忘却的回忆,到《彷徨》更加决绝地契入回忆,这个过程体现了鲁迅抗争宿命的艰苦卓绝与生命主体意识的强大,而伴随着这一切的却是作家心灵的另外一面:无奈与绝望。鲁迅正是在这生命的两极状态的激烈对撞中执着前行。  相似文献   

7.
《呐喊》、《彷徨》中的回溯性小说在所呈现回忆的风格上有所差异:《呐喊》中的回忆偏重抒情,《彷徨》中的回忆理性色彩则要浓厚得多。而无论哪一种风格的回忆呈现,其意义往往在小说文本提供的当下语境中被搁置或消解。从《呐喊》中痛苦到要去忘却的回忆,到《彷徨》更加决绝地契入回忆,这个过程体现了鲁迅抗争宿命的艰苦卓绝与生命主体意识的强大,而伴随着这一切的却是作家心灵的另外一面:无奈与绝望。鲁迅正是在这生命的两极状态的激烈对撞中执着前行。  相似文献   

8.
具象层面与象征层面显而易见的“互”呈现在《狂人日记》与《长明灯》之中,此为“整体性象征”。而象征意境的营造与“象征的抒情”几乎贯串于鲁讯先生《呐喊》与《彷徨》这两部小说中,这是鲁讯先生广泛地吸纳古今中外小说中的象征艺术,将之融贯与创新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小说,不刻意追求故事情节的连续性,也不特意注重人物塑造的完整性,而是在直抒胸臆的散文化倾向中,着力创造深邃的意境,极力渲染诗情的氛围。《呐喊》《彷徨》中的许多篇章,不拘泥于传统的小说格式,结构自由,章法多样,熔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是小说和散文的融合。“那是一个新辟的天地,那是他独自创出的国土”(郑振铎:《“呐喊”》)。  相似文献   

10.
鲁迅在《呐喊》《彷徨》中自觉地塑造了一个悲剧人物系列,人物悲剧的核心是精神悲剧,其主要特征是人物精神的痛苦与戕害,灵魂的苦难与毁灭,使有价值的东西被“消磨”,这种精神悲剧的冲突根源是国民劣根性。  相似文献   

11.
《祝福》写于1924年,当时正值五四运动退潮。鲁迅和许多仁人志士一样产生了苦闷与彷徨的情绪。他从忧愤深广的呐喊,转变为对改造社会的深沉思考和不倦探索,表现在作品中,  相似文献   

12.
《呐喊》《彷徨》的悲剧性表现和成因是多方面的,鲁迅的悲剧艺术观折射出其艺术创作及审美价值趋向,而其创作《呐喊》《彷徨》时的动因及思想哲学基点直接影响和导致了《呐喊》《彷徨》浓厚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完成了《呐喊》、《彷徨》两部现代题材小说创作之后,在继续开掘国民性负面因素的同时,企冀用历史小说的形式描绘“中国人的脊梁”式人物。当他进行这种正面描绘的时候,却发现了民族脊梁上的精神负累,历史的混沌性与历史的清晰性相混杂;发现了主人公自我确定的艰难,自我确定的庄严性与滑稽性相结合。由这两个发现形成的悖论组合的艺术张力,使《故事新编》具有了独特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14.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极花》,运用多种叙事技巧,讲述了被拐女性遭遇.在叙事节奏上,运用停顿、省略、模糊时间等手法和四个叙事空间的转换,调节叙事快慢;在叙事视角上,借用第一人称叙述、“不定多聚焦”、“条状”与“块状”结构,扩大叙事容量;在叙事道具选择上,借助“极花”“血葱”“空空树”“彩花绳”等整体与部分的叙述道具和空间,完成《极花》的象征与悖论,创造多维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15.
《呐喊》与《彷徨》小说是叙事结构剖析文本的个案。围绕元小说创作倾向、双构叙事和复调文本叙事三个方面阐述其成因,凸现鲁迅作为现代小说大师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共收小说二十五篇,其中有十二篇小说用第一人称“我”进行叙述。《呐喊》有:《狂人日记》、《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彷徨》有:《祝福》、《在酒楼上》、《孤独》、《伤逝》。这些小说,反映的思想和表达的内容都和作的人生经历有关,作试图用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来暴露社会现实生活的矛盾。当然,“我”作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不能等同于鲁迅,只能说有鲁迅先生的影子。现就鲁迅小说中“我”的形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呐喊》、《彷徨》发表以后,以其丰富多姿和深刻精湛倾到无数专家、学者和读者。在此,我就想《呐喊》、《彷徨》在叙事方面使我感到的奇异,说几句既不周详又不深刻的话,因此只能勉强称之曰“简论”。 误导与空白,意义栖于阅读 文本不是一个意义的自在物,它的产生依赖于接受活动。理解和阐释都是一个背景与另一个背景的交流和对话,最高层次的意义产生于这一对话之中,意义栖于阅读。 鲁迅在《呐喊》自序里提到了写小说的目的是“改变他们的精神”,且以此作为人生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两部出色的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中有许多涉及到知识分子的作品,这些作品生动塑造了当时众多知识分子形象,深刻反映了知识分子阶层的面貌和精神,集中概括了极其深广的历史内容。本文通过分析这些作品精当独到的结构艺术,来展示其对于知识分子形象塑造和灵魂剖析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对“梦”与“境遇”及其关系的思考,是鲁迅前期思想的核心内涵,构成了《呐喊》、《彷徨》创作的一条中心线索。本以此对《呐喊》和《彷徨》进行重新解读,展示了鲁迅创作中更深层次的内涵与追寻。  相似文献   

20.
《香水》是德国后现代小说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的第一部小说。小说借鉴了德国传统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的叙事框架,但其“成长”元素又不同于传统小说中的“成长”,可谓是成长外衣下的反成长。从成长小说视角出发,通过对比辨析《香水》与传统成长小说在结构和要素上的异同,从叙事结构、人物构成、时空要素和结局四个方面解读《香水》中的反成长书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