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70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2篇
教育   20509篇
科学研究   779篇
各国文化   70篇
体育   733篇
综合类   518篇
文化理论   91篇
信息传播   1001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218篇
  2022年   201篇
  2021年   255篇
  2020年   312篇
  2019年   315篇
  2018年   159篇
  2017年   324篇
  2016年   462篇
  2015年   920篇
  2014年   2274篇
  2013年   1639篇
  2012年   1745篇
  2011年   2061篇
  2010年   1898篇
  2009年   1655篇
  2008年   1902篇
  2007年   1454篇
  2006年   1107篇
  2005年   895篇
  2004年   777篇
  2003年   730篇
  2002年   649篇
  2001年   541篇
  2000年   455篇
  1999年   177篇
  1998年   117篇
  1997年   83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64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31.
人物通讯采写中,人格美是确定采访对象是否值得报道的首要因素:真实美是人物通讯采写中美学特质的核心.这是选择确定人物通讯采访对象的两个必备的美学特质。但是,在某种意义上人格美与真实美的契合就是要求记去真实地写一个好人.显而易见,在这个层次上很难写出能产生广泛、强烈共鸣的人物报道.因为人格美和真实美在现实中很容易达到,也是采访的基本要求,人物报道应该具有更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32.
周少军 《学语文》2006,(6):49-49
作文是综合性很强的审美创造训练。学生用书面语言描述大自然和社会人生之美,表达美好的思想和健康的感情,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美的过程。作文教学的过程是教师指导和学生作文的合作过程.是一个教、学、做的统一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的渐进过程。是一个真、善、美的完善过程。所谓创美能力。是指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事物和美化自身的能力。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创美能力。我注意引导学生用独到的眼光发现美,诱导学生用独特的思维创造美.指导学生用精确的语言表达美,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这里仅就第一方面作些阐述。  相似文献   
33.
李明卿 《学语文》2005,(1):83-86
属于鉴赏评价题,能力层级为E。要从作品中概括出作者在人物形象的性格、意义的成功之处以及刻画人物、表达主旨在语言和表达技巧方面的招数、特点。  相似文献   
34.
通过分析呼和浩特市伊斯兰景观街改造后的影响及意义,倡导在尊重艺术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地创造城市美。笔者试图为城市设计及规划提供一种合理的思路和理念。  相似文献   
35.
本文从王国维的意境理论入手,旨在探讨中国戏曲的意境所具有的美学特色:以情景交融为主要特征、以虚实相生为美学原则、以意蕴无穷为内在本质;最后指出新时期应该加强戏曲自身的发展,以及建立民族戏剧批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36.
郑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得罪显官豪门而被罢官。擅画兰竹,“扬州八怪”之一。他的题画竹诗与竹画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江泽民总书记最近在讲话中多次引用其题画竹诗中“咬定青山不放松”“一枝一叶总关情”等名句,使郑板桥的题画竹诗更显示出鉴赏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7.
话说歙砚     
歙砚作为一种传承文明的片石一直被古今文人墨客和海外人士所垂青。《砚谱》记载了这么一段传说:唐朝开元年间,一位姓叶的猎人在追捕野兽时,发现城里的龙尾山上,有五色云霭缭绕,如锦衣覆盖,两侧有一缕云,宛如行龙浮游。他以为龙兆吉祥,就向山脚下的武溪走去,见溪涧石子光洁如玉,便捡了一块回家,经过人工雕琢成砚,湿润平整,研磨生辉。后来,他的子孙把砚献给歙县县令,转献给皇上,从此歙砚的名气也就传开了。南唐后主李煜说:“歙砚甲天下”;苏东坡说:“涩不留笔,沉不拒墨,瓜谷而肌理,金声而玉德”;米芾说:“金星宋砚,其质坚丽,呵气生云,贮水不…  相似文献   
38.
中国山水美学发轫考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古代美学中的一支山水美学 ,由孔子“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和道家的“澄怀味象”发其端。儒家以山水“比德” ,至汉而美感退化。文艺家对山水美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是从《楚辞》时代至南北朝 ,有宋玉肇始的赋家山水 ;顾恺之、宗炳等的画家山水 ;袁崧、谢灵运等的诗文家山水 ,呈现为三种类型和三个相衔接的阶段 ,人们终于突破了头脑中“比德”等种种障碍 ,而对大自然山水“情用赏为美” ,并有诗文绘画中再度的审美创造。山水美学经历漫长的发育期 ,终于成型 ,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39.
40.
宗璞在《紫藤萝瀑布》中发挥新奇丰富的想象,调动比喻,拟人等手法,精细生动地描写了藤萝花的勃勃生机和妩媚的持征,营造出美妙生动的意境,从而洞察到生命的本质,而作者的情感从始至终都体现出一种含蓄深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