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8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6篇
教育   4519篇
科学研究   302篇
各国文化   31篇
体育   247篇
综合类   107篇
文化理论   35篇
信息传播   58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97篇
  2015年   166篇
  2014年   436篇
  2013年   289篇
  2012年   320篇
  2011年   519篇
  2010年   502篇
  2009年   558篇
  2008年   497篇
  2007年   448篇
  2006年   480篇
  2005年   411篇
  2004年   238篇
  2003年   196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咏月诗话     
刘天虹 《教育艺术》2007,(12):36-37
古往今来,月是人们喜爱和称颂的事物,是纯洁和高尚的象征.许多诗人把月作为歌咏的对象.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不少咏月诗,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俏兮."(《陈风·月出》)表现青年男女之间的相悦之情.《古诗十九首》里也有写得好的咏月诗,如"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写一个久客思家不能成寐的游子,面对皎皎月光,触动了思乡之情.被称为"建安之杰"的曹植也有"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七哀诗》)的诗句.南朝诗人谢灵运写了不少山水诗,其中《石门岩上宿》、《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等诗也是以月为歌咏对象的.  相似文献   
112.
113.
114.
严海燕 《云南教育》2003,(34):40-40
复习课是让学生提取、运用知识,进一步优化认知结构,提高数学技能的再认识过程。因此,总复习应努力促成学生自主学习,使其在与教学环境的积极交互作用中学会建构新知识体系,更好地掌握本册教材中的概念、法则、公式等数学知识,提高计算和解答应用题能力,较全面地达到本册教材的教学目的,同时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一、进一步优化认知目标的设想复习课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进一步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在本册的复习中,应注意深化学生对教材体系中的重点概念、规律、法则等的掌握程度,逐步完善知识体系的建构。为此,对优化认知结构的具…  相似文献   
115.
贾宁 《甘肃教育》2005,(4):58-58
我在兰石中学七年级两个班尝试讲授二进制数的概念。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以下是这次尝试教学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6.
无名的妙处     
《七根火柴》中的主人公,学生们讨论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无名战士。接着有个学生却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无名战士到底姓啥名谁?小说曾两处写到:‘……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党证,把剩下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手里……’应该说党证上有这位战士的姓名,作者为什么没把他的名字写出来呢?”这个问题问得好,一下子问到作者的妙思巧构匠心独运上来了,作者这样处理显出了无名之妙。下面我们试分析一下,无名之妙,到底妙在何处。一、代表一个群体,树起无名丰碑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  相似文献   
117.
小学语文第七册(人教版)中有一篇阅淡文章《雪化后是什么》,为了让学生对“雪化后是春天”有更好地理解。我设计了一道简单的数学题:“1+1=?”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  相似文献   
118.
1.开展探究性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遵循“设疑(发现问题)——探究(研究问题)——归纳(问题解决)——应用(问题迁移)”的流程,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共同研究,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2.以读为本,读中明理。围绕中心议题,自主探究与发现,个性解读,发展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19.
《历史教学》2004年第10期刊登了袁长清老师《张衡真的发明了“地动仪”吗?——有感于学生的问题意识》一文(以下简称《张》文)。文章叙述了作者在某中学进行课改调研时,随堂听了一节七年级历史课《昌盛的秦汉文化》,在小组合作讨论过程中,有位学生向授课老师提了这样的问题:“张衡真的发明了‘地动仪’吗?‘地动仪’真的有那么灵吗?张衡发明的‘地动仪’现在国家博物馆吗?我们现在还能使用它测量地震吗?”授课老师一时语塞,但他把问题作为课后作业布置给学生完成。课  相似文献   
120.
汪晓勤 《湖南教育》2007,(10):41-43
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七年级下第6章,复习题C组)中有如下一元一次方程问题:“一批树苗按下列方法依次由各班领取:第一班取100棵和余下的1/10,第二班取200棵和余下的1/10,第三班取300棵和余下的1/10,…,最后树苗全部被取完,且各班的树苗数都相等.求树苗总数和班级数.”[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