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90篇
  免费   8篇
教育   5546篇
科学研究   73篇
各国文化   60篇
体育   87篇
综合类   218篇
文化理论   51篇
信息传播   563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135篇
  2014年   312篇
  2013年   352篇
  2012年   425篇
  2011年   635篇
  2010年   497篇
  2009年   504篇
  2008年   589篇
  2007年   419篇
  2006年   400篇
  2005年   320篇
  2004年   378篇
  2003年   319篇
  2002年   270篇
  2001年   247篇
  2000年   172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0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71.
对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沈兼士在抗战期间日伪沦陷区的表现,历来存在不同的声音,如葛胜华在《鲁迅的三位酒友》一文中认为他在抗战期间,出版了《辛巳文录》,是为日伪“粉饰太平”,有媚日之嫌. 1937年7月,北平沦陷.当时沈兼士除了担任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的职务外,还担任了故宫博物院文献馆馆长的职务.从北平沦陷的翌日起,他即辞去后一职务,不再去故宫博物院了.敌伪当时组织了一个所谓的“治安维持会”,分管文教的汉奸周养庵是其老友,他特意来拜访沈兼士,希望他继续担任文献馆馆长一职,而且开出优厚的待遇条件,但沈兼士拍案拒绝,愤怒地把他轰出去了,表示宁可饿死也不为日本人做事.辞去此项工作,他的工资仅剩下辅仁大学一处了.沈兼士家丁多,儿子沈观患肺结核,经济十分困难.当时物价飞涨,不久长女沈萃、次女沈泰不得不辍学,沈观不久也死了,不得已只有托北平图书馆馆长赵万里,把家里的一部分藏书卖给北平图书馆.读书人卖书,实属忍痛割爱的无奈之举.  相似文献   
72.
雨露 《文化交流》2016,(1):50-53
正作为中华民族和俄罗斯这两个伟大民族的杰出代表,鲁迅与列夫·托尔斯泰都是蜚声世界的文学大师。他们的人生有着将近30年的同时代岁月。两位文学大师的心灵、思想和作品,紧紧地连接着中俄两个民族的精神和命运。世界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曾说"如果我还年轻的话,我一定要去中国",可惜他未能成行。2015年10月13日,这位大文豪的心愿终于由他的玄孙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托尔  相似文献   
73.
正绍兴老话"堂前",就是客厅。绍兴鲁迅纪念馆的鲁迅故居是一幢两层小楼。楼底下的前半间叫"小堂前",是鲁迅一家吃饭、会客的地方。2016年2月25日下午,法国文化部官员米歇尔·普拉内尔女士和法国驻沪总领事馆文化领事费保罗先生来到这里,在鲁迅文化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鲁迅长孙周令飞先生的见证下,将"历史文化名屋"的牌徽授予绍兴鲁迅纪念馆。笔者在绍兴长大,因为母亲在绍兴鲁迅纪念馆工作的缘故,从小就出入并熟悉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记得小时候还曾穿着长衫,带一顶瓜皮小帽,和其他小朋友在这儿扮演过小  相似文献   
74.
鲁迅的思想和文学生命力通过翻译在海外得以扩展与延伸,但在传播与接受过程中也体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简要梳理了鲁迅及其作品在法国的翻译传播历程,分析了其在法国翻译传播的特点及其启示.  相似文献   
75.
人教版九义教材《少年闰土》一文是从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节选下来的。课文写景优美.场面生动,是一篇非常精彩的课文。但我认为文中“项带银圈”中“带”字的用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76.
说到鲁迅,总是对他怀有一种深深的敬意,他的铮铮的铁骨,挺直的脊梁,深情的眷恋,构建了他精神的深邃,人格的伟大。但是时下中学校园里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学生们为什么怕周树人呢?我想这应该是我们语文老师必须直面正视的问题,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鲁迅作品上的几点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77.
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之父——周树人的《狂人日记》首次发表时用的笔名,在这前后,先生也曾用了许多不同的笔名,但最终确定以“鲁迅”为笔名,这是为什么呢?世人有几种说法,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一文中提到鲁迅曾就此作过解释,说有三个原因,一是母亲姓鲁;二是古时周鲁是同姓之国;三是取愚鲁而迅速之意。可见先生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和对自己的激励之意。应该说这种说法较可信。  相似文献   
78.
演讲经常面临着无处可逃的言说困境。鲁迅演讲最大的意义就在于他对这种困境的清晰的认知和顽强的反击。鲁迅演讲的实践、思想和艺术,就是他致力于突破生存、表达和现场三重言说困境的真的活人的发声的实践、思想和艺术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79.
鲁迅的《秋夜》集中描写了两组互相对立的形象:一组是象征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天空和为封建专制主义效劳的月亮和星星;一组是与天空对立的小粉红花、枣树、恶鸟和小青虫。在对小粉红花、枣树和小青虫的比照描写中,作者突现了枣树的具有强烈个性主义的品格特征,从而很好地张扬了作者的个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80.
鲁迅的笔下可以看出,孔乙己已经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和存在的价值。在当时人的心目中孔乙己可有可无,唯一的价值就是成为当时无聊人们生活的笑料(被笑),并消解在当时人的愚昧麻木、无知无聊的“笑嘲”的过程中。鲁迅先生也曾说:“我的取材多乐于向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把当时人的愚昧麻木、冷漠不仁和孔乙己悲惨命运作为揭示当时“国民劣根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综观《孔乙己》一文的“笑”,总共出现了十多次,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类人的不同的“笑”.现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