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16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25篇
教育   2408篇
科学研究   147篇
各国文化   19篇
体育   116篇
综合类   153篇
文化理论   12篇
信息传播   3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212篇
  2013年   272篇
  2012年   315篇
  2011年   266篇
  2010年   160篇
  2009年   167篇
  2008年   207篇
  2007年   251篇
  2006年   236篇
  2005年   166篇
  2004年   147篇
  2003年   115篇
  2002年   97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中美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设置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全面比较分析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图书馆与中国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设置情况,从学科划分、人员、数量、分布等方面阐明我国学科馆员设置处于初级阶段。同时指出,学科馆员的设置因校因馆而异,数量不一,人员来源于图书馆多个部门,图情专家是中国特色的权宜之计。我国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实施应该从岗位职责着手,循序渐进。学科馆员制度必将成为提升图书馆在大学中地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文献利用公平性是公共图书馆应该具有的特质,但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公共图书馆欲较好地实现文献利用的公平性,则强化公共精神、建设共享资源和创新服务制度三者均须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3.
试论团队精神在合作数字参考咨询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界定了团队和团队精神的涵义,分析了团队精神在合作数字参考咨询中的必要性,并探讨了合作数字参考咨询中团队精神的培养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要分析了当今中国精神建构和出版阅读的现状后,探讨了图书馆为实现其守望国民精神家园的重要职责所实施的四项对策。参考文献4。  相似文献   
15.
创建学系组织并逐步形成现代学系制度,是美国高等教育的重大创新。自18世纪60年代开始,学系已成为美国大学标识教师身份的管理工具;到19世纪20年代,以弗吉尼亚和哈佛大学为代表的部分高校开启了学系组织化的初步探索;1890至1910年美国大学趋于普遍建立学系组织,学系的重要地位以及现代学系制度得以正式确立。学系在美国大学的诞生与发展是众多力量合流的结果,学系的诞生与发展延续了德国大学讲座制的专业主义精神与知识分化逻辑,为美国大学全面提升治理水平、办学质量与规模效益,为迎接高等教育大众化与轴心时代的到来提供了组织架构与制度安排,产生了深远与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之三,主要介绍在这场改革中美国学者和教师创造的行之有效的实践和方法。全文共九部分。第1~3部分介绍相关文献、科学基础和大学教学有效性双因素假设。第4~6部分介绍由科学研究、受生活与职业发展影响和由经验总结而产生的实践与方法。第7部分是SC方法论,讨论了"SC方法树"、"3650"框架和5个"方法论误区"。第8部分是关于SC改革的未来,介绍了颠覆性创新概念和两所创新性学校。文章特别强调了设计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的核心作用。好的设计能把SC原则贯穿教学实践,能结合学生实际,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由于原文较长,故分为上下篇发表。上篇包括前四部分,下篇包括后五部分。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出版人张元济的图书馆事业为中心,通过对张元济参与图书馆事业的历程以及其图书馆理念与实践的考察,窥探民国出版界与图书馆界的互动及影响,最后指出,两个看似"跨界"的界别同属特殊的"文化事业"行业,需要紧密合作才能实现共赢,而至今缺乏的就是缺少张元济式的人,一个真正以"文化精神"办"文化事业"的知识分子群体。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的中美图书馆交流史不仅是理解中国图书馆与图书馆学缘起的重要议题,在回应图书馆领域史学研究的“双重困境”方面,也具有其特殊的价值。梳理民国时期中美图书馆交流史的相关文献和研究主题发现,本课题难点在于庞杂的线索、社群与诸多政治、经济因素的介入等。由此,本研究吸收“世界体系理论”“书籍交流圈”等跨学科的思想和方法,提出一个由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组成的理论视角,并阐述这一理论视角如何转化为具体的研究方法,以提高学界对民国时期中美图书馆交流史研究的整体理解和把控能力。研究发现,“专业交往”到“文化外交”的视角渐变是民国时期中美图书馆交流的核心轴线,以此可以将这段历史分为四个时期,帮助我们把握不同时期的交往脉络、主要成就和基本特点。表1。参考文献73。  相似文献   
19.
美国主日学校图书馆是十九世纪基督教传教活动的一种辅助设施,以向儿童进行宗教和伦理教化为主要目的。作为公共图书馆兴起以前重要的图书馆形态,其定位、功能与作用值得系统深入的研究。主日学校图书馆的创设始于19世纪初期,1850年左右成为美国提供宗教文献和儿童读物的主要渠道,其广泛建立和发展一直持续到1880年,之后日渐式微。主日学校图书馆藏书重点由宗教文献向通俗童书过渡;分类编目处于草创阶段,较为粗略;读者服务规章严格,以闭架借阅为主;率先向儿童免费开放,是儿童图书馆事业的基石;培养儿童阅读习惯,促进了美国基础教育的发展;突破阶级、种族和性别壁垒,促进了公共图书馆民主、平等与包容等服务理念的形成;遍布美国各地,奠定了农村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础。表1。参考文献38。  相似文献   
20.
A number of voices have emerged in U.S. political discourse questioning the legitimacy of American exceptionalism, suggesting we are in a “post-American world.” Our research examines the effects that political messages that explicitly challenge American exceptionalism can have on U.S. public opinion. Drawing upon social identity theory, we find that explicit challenges to American exceptionalism significantly impact Americans’ views toward their own nation, their willingness to denigrate foreign publics, and their broader foreign policy preferen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