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0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
作为一名天主教作家,奥康纳深受圣经文学的影响,在创作过程中援引了大量圣经文学资源。在长篇小说《智血》中,奥康纳将圣经文学中的U形叙事结构,血、光、石头、路等意象以及罪恶与救赎的主题巧妙而完美地融入作品中。主人公黑兹尔的罪与赎之路也因此有了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失乐园》的主题是人的堕落和神的拯救,作为清教徒的诗人,弥尔顿试图从人类的角度写这部史诗。《失乐园》以圣经题材作为基本构架,描写了人类最初衍变的史诗,并浓缩了整部《圣经》史,所表达的各种观念都以圣经为模板,在具体细节安排上多引用圣经内容。充分说明了《失乐园》是一部完整的圣经史诗。  相似文献   
13.
借助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剖析《凤凰》中的情节、人物、场景与主题等,指出其中隐藏的神话原型,诠释文中圣经原型的象征意义,揭示西方社会的文明衰落和道德沦丧,及对现今社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福克纳是美国20世纪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作者在《我弥留之际》中运用了大量《圣经》意象原型,其中"水"与"火"的意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作者通过运用这些意象使作品更具感染力,表达了自己对人类战胜一切苦难的坚定不移的信心。  相似文献   
15.
圣经中文译本是从英文译本翻译过来的。很多在中国国内和国外的学生们使用英文本和中文本圣经对照学习英文。然而,中文本圣经陈旧了,在一些字,一些词和一些句子等等中有很多翻译不正确的问题。例如:神、圣灵、太初、道、怀孕等等。这些翻译问题影响到对内容的正确理解。在这一篇文章中纠正了一些英文翻译的错误。按照灵-人的大脑-人体反映相关假说,人类应当多独立思考,做出正确选择。纠正圣经中的翻译错误不仅有益于英语学习,提高翻译质量。而且,有益于人类团结,进步,社会安定,和谐。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明清天主教史资料的积累以及研究程度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开始以明清之际《圣经》人物形象入华作为新的研究视阈,通过集中探讨入华的"上帝"、"玛利亚"、"耶稣"等形象在汉语语境下的历史际遇,揭示出现象背后所蕴含的中西两种异质文化的本质差异,有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审视和探明明清之际以传教为媒介的中西文化之间的文化接触与碰撞、文化变迁与共融的实质,并对当前汉语界有关基督教本土化问题的讨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圣经》英译与汉译是翻译史上规模宏大、历史悠久、汇集数代翻译家、学者及宗教人士所进行的翻译活动。通过比较英译与汉译的实践过程,不难发现它们有着许多共同点,但由于历史、地理、宗教信仰、语言差异等原因,它们亦体现出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动态对等理论(也叫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第二阶段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奈达将功能对等划分为两个层次:“最低层次对等”和“最高层次对等”.《和合本圣经》和《现代中文译本圣经》是两本特色鲜明的《圣经》中文译本.本文运用奈达提出的两个层次理论来分析对比《圣经》的这两部中文译本,分析各自的优缺点,进而得出对一般文本翻译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哲理诗《麦布女王》是19世纪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一首长诗作品,因其中对于宗教及教会的激烈抨击被作者称作是其反叛基督教的宣言书,然而研究发现,这部作品与基督教圣典-《圣经》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试图通过对该作品中涉及到的典故、意象、人物方面与《圣经》的对比研究,来透视雪莱对于基督教既反叛又承袭的复杂二元对立关系,希望从这一崭新视角来全面解读雪莱。  相似文献   
20.
《红字》中的圣经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圣经>对<红字>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但一理书>反映丁作品当时的社会背景,表现了周围民众对待宗教的普遍心理,说明了海丝特当时所处的处境;<创世纪>表明了海丝特在精神上所忍受的痛苦,为描写丁梅斯代尔的内疚和自责做了铺垫;<撒姆耳后书>反映了牧师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心灵深处所忍受的巨大的精神折磨;<圣经>使作品产生了极其深远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