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270篇
科学研究   7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24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柯尔律治是一位宗教思想家。他从浪漫主义哲学角度发展宗教思想,对很多重要的神学问题进行了独特的思考,并提出保护基督教要理的唯一途径在于沿着由浪漫主义哲学提供的体验方向重新解释这些要理。  相似文献   
22.
西方学典型形象的塑造深受基督教观念的影响。《圣经》中的形象一直是西方学典型的原型:基督教的“原罪-忏悔-救赎”的得救模式和人是“善恶一体”的观念制约着典型的发展格局和性格结构,而作家俐作的客观立场则与基督教的上帝的“隐蔽”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23.
本文将基督教在台湾传播的历史划分为四个时期,并对各个时期的发展态势作了扼要的论述。其中,荷据时期基督教在台湾的传播是中国基督教史上的第一页,开创了在华办学传教的先河。鸦片战争后英国和加拿大传教士以手术刀开创了基督教在台湾传播的新纪元,是基督教在台湾基本绝迹200年后的复兴。这一时期基督教“三自运动”开始展开,教案时有发生。日据时期,基督教在台传播转入低潮。在以上三个时期,可以发现,传教士传教手段虽时有变化,但均以武力为后质。现实利益是华人入教的基本考虑,反对外来侵略仍是教案发生的主要原因。1945年台湾回归祖国后,台湾基督教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却卷入了错综复杂的政教纷争。  相似文献   
24.
本文拟以对长期寓居香港的两名早期维新思想家何启、胡礼垣的洋教观及与他们新政理论的关系做梳理与简评 ,以探讨那个时代中西文化碰撞过程中 ,西学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 ,以及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的不同心理与变化  相似文献   
25.
犹太教基于"纯洁化"的生活形式的追求而指向的"共同体想象"就其本质而言具有世界性意义,这一点使其在后现代视野中具有了与基督教"上帝观"(后现代条件下)之内涵达成沟通的可能,即通过二者之间的"对话"具有达成关于未来生活设想的"共同意见"的可能性,而这可以为后现代社会下的人类整体未来走向提供有益的思想借鉴。  相似文献   
26.
I. A Brief Account of Timothys Life Story Timothy Richard was born in the prefecture of Kamarden Wales in British in 1845. In 1859, he was christened and became a believer of the Baptists in British. In 1865, he entered into Futwatul Theological Seminary, Harward. After his graduation, he became a Christianity clergyman. In 1870,he was sent to China by British Baptists to do missionary work in Yantai, where he got acquainted with Alexander Williamson and Calvin Wilson Mateer, and me…  相似文献   
27.
新南非建立初期,国家面临种族、党派、政治、经济、社会治安等多种矛盾,南非本土基督教组织把非洲本土的政治、化与西方的基督教思想、民主精神相结合,强调民主、平等的同时,提倡爱与社会整体的和谐,在经济上帮助穷人,用宗教唤起人们的良知,让罪犯在上帝面前主动认罪,让黑人重新找田自信,为化解新南非的种种矛盾,为它在和平、稳定中逐步走向繁荣作出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28.
十字架上的神女──《茶花女》悲剧成因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希伯来文化和古希腊文化是欧洲文学的两个源流,他们在不断的冲突融合中形成了基督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将希伯来文化中的理性人本意识发挥到了极致,宗教人本意识诞生了。这种人本意识与古希腊文化中蕴含的世俗人本意识一起,在后世作家的创作思想和文学形象中有众多体现,或浅显或深隐。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小仲马笔下的悲剧人物马格丽特在不同生活状态下原欲和理性的 巨大作用,来表现人物在摆脱了原始欲望后理性的正确性,进而寻求一条自然欲求和社会道德律令能实现暂时和谐统一的中庸之路。  相似文献   
29.
华兹华斯在作品中频频论及生死问题,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阐发自己的生命意识,形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比较独特的学现象。但令人遗憾的是,学界对他生命意识的研究却出现了不应有的忽视现象。从哲学思考和学创作的命题出发,在西方社会和宗教化的背景下,对他的生命意识作比较详细的研究,应该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30.
徐訏深受西方文化的浸染,基督教与西方现代主义对徐訏产生了很大影响。中西文化对比是徐訏文化反思的中心,他虽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情结,但他十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落后腐化的一面与中国国民的劣根性,更崇尚西方现代文化中的科学、民主、自由。徐訏小说的文化反思明显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为他的小说创作增添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所没有的文化因子,研究这一影响对徐訏的文化反思来说,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