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91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12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01.
《鹿鼎记》是金庸先生创作的最后一部武侠小说。在这部小说里,金庸以佛家"无色无相"的手法和勇于自我否定的勇气,彻底颠覆了此前构造的江湖文化和"侠"文化,而这种颠覆性创作反映了他对人性、创作、"侠"文化、以及当时社会的反思,使得《鹿鼎记》达到了中国武侠小说创作的巅峰。  相似文献   
102.
论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粤西的历史,运用对比归纳的研究方法,分析粤西三丁村、三古丁村、一古丁岭一类地名相同的文化信息,指出粤西三丁村原名"冯家丁寨村",三古丁村原名"冼家古丁村",均为隋唐间冯冼家奴的村寨,侧面证明了隋唐间粤西的社会制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3.
通过还原1980年代中期丁玲创办《中国》的复杂情境,从作品构成的被动窄化、编辑部内部的矛盾、市场独立运作的困境等三个方面,解释一部大型文学杂志的编辑机制是如何生成,又如何限制自身的生存空间,以期思考作为“自由漂浮者(free-floating)”的现代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期建构公共领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4.
丁玲在1970年代末复出,当时正是固有文学体制松动和新文学体制建构的历史转型期,她对《在严寒的日子里》叙事策略的不断调整和修正,内现出“新时期”前夜的复杂状况以及创作主体的文化尴尬。从其1956年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的8章和1979年重写发表在《清明》杂志上的24章,可见复杂的权力关系对文学生产乃至文学史叙述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5.
丁玲经历了地域的迁徙和生活的流亡,从上海到延安,她遭遇了思想、情感和身份认同上的困惑、焦虑。论文通过对丁玲在解放区早期序列文本的分析解读,可以看出这种困惑和焦虑来自于"五四"启蒙思想与战争政治功用之间的冲突。这在同时代面临相同问题和困惑的知识分子中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06.
辨析“丁玲信”事件对鲁迅与沈从文的影响,及其后的微妙关系和相互评价,揭示鲁沈精神性格相通处与美丽处。  相似文献   
107.
从1932年5月《现代》杂志创刊到1933年5月丁玲被捕,《现代》与丁玲的关系是一个文学刊物和一个知名作家的互动关系:一方面,《现代》及时报道了丁玲的文艺活动,刊发了有关丁玲的书讯,多次向丁玲约稿并发表了丁玲的作品;另一方面,丁玲也以自己的作品和批评表现出了对《现代》的关注和重视。从1933年5月至1934年11月,因丁玲的被囚失语,二者的关系演变为单向的授受关系:《现代》通过及时报道丁玲被捕消息、精心编发(搜集)丁玲相关资料、多次刊登丁玲著作广告和组织刊发丁玲创作评论,一再表现出了对丁玲的关注、声援与追念。二者这一“互动一授受”关系,呈现出了30年代“自由主义文人”与“左翼文人”这两个文人群体关系之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8.
初登皇位的汉文帝,外柔内刚,掌控军权,朝内无权臣;使南越归属汉朝,对匈奴积极备战却高挂免战牌;关注民生,节俭无为,奠定了强国梦的坚实根基;朝议决策,不独断专行,创立了举贤良制度,无愧仁君之称.他对时局的把握与政治改革,使一个从战乱废墟中新创的国家进入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相似文献   
109.
政治与文艺的纠结,这一反映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中现代化与民族化矛盾冲突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当时文学的发展方向及概貌。作为典型个案,丁玲在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受此影响,亦纠结于政治与文艺之间。这一方面源于作家骨子深处的五四文艺传统意识,是其追求文学现代化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士大夫精神和中国共产党文艺政策的制定、作家主动归于延安文艺体制、追求文学民族化的努力不无关系。而在这一文艺体制影响下的后期延安文学更是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历史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0.
丁耀亢在《(赤松游)题词》、《啸台偶著词例》和《表忠记》评点中提出自己的戏曲理论主张,并将这种思想贯穿在自己的创作中,即结构观,布局合宜,自出机杼;语言观,语出自然,慎于用典;曲词观,宫调情词,双美兼重;教化观,观风化俗,以剧渡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