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0篇
教育   66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代数对象的根与半单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Puczylowski在由公理系统构建的代数对象类中建立了一般根论.本文的目的是用格论的方法给出根和半单类的刻划,探讨sX是半单类的条件.  相似文献   
42.
目前,基于正区域的启发式决策表求核算法有较高的效率,但需要完全求出U/C。为此,证明了pos(R-{a})(D)≠posR(D)与同父两子类的等价关系,基于最高位基数排序思想,应用正整数有序分拆特性设计了一个决策表求核新算法。在算法中,只需对同父两子类元素的决策属性值进行比较就能判断一个属性是否必要,大大提高了求核效率。  相似文献   
43.
本文通过详细的例子分析诗歌翻译的三种差异现象:信息增值,信息减值及信息失真和扭曲。并从语言差异,人类审美情趣的多样化,读者与译者的多层次,文学底蕴和文化历史知识获得的差异四方面来考察译文和原文等值偏差的原因。作者试图寻找诗歌翻译中等值觅得的可能性,并对翻译诗歌的等值的途径提出自己的看法,即在保证中心信息等值的前提下,再尽可能多的保留其他各项的等值,那么就获得了最大等值率。  相似文献   
44.
译者是翻译中的重要角色,其作用和特征对翻译有决定影响;对译者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翻译过程,为成功实现等值翻译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45.
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基本特性之一。模糊语言对反映客观世界、表达人类思想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给翻译造成障碍,并引起了越来越多翻译者的关注。本文主要讨论了模糊语言在语音、词义、语法和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及其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6.
商标是识别商品的文字标志,是商品宣传语言的精华。从动态对等理论进行中文商标翻译研究。基于此理论,对中文商标翻译时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进行探讨。并提出应注意的一些原则。对等原则为商标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着重从对等原则对中文商标翻译的启迪和实际应用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7.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中外贸易交流日益紧密,商务翻译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结合商务信函翻译实例,简要分析了商务信函英语的语言功能和文体特点,探讨了功能对等理论在商务信函翻译中的运用,从而以期展现对等理论在商务信函翻译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8.
本文运用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分析比较了文学作品《简·爱》中常用的几种修辞手法:拟人、明喻、暗喻、夸张、重复和排比的翻译。有的修辞方法可以直译并对译语读者产生同样的效果,有的则需要进行适当的改动来适应译本的风格。具体选用那种方法则取决于修辞手法在译语中被接受的程度。因此,译者不仅要能够识别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还必须理解其语义功能和风格特点。只要修辞手法能够自然地融入译语,并且其本意不受影响,那么就应该保留其本来的形式。  相似文献   
49.
在一定程度上,文学翻译工作者不可能完美地处理好两种文学作品之间的对应,两种差异下的语句转换尤其显得难以处理。通过从几方面分析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的过程中,提出所要考虑的一些合作原则,以及在英汉互译下,如何运用补偿的艺术来取得原语与译语的最大对等效果。  相似文献   
50.
The notion of equivalence relation is arguably one of the most fundamental ideas of mathematics. Accordingly,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eaching mathematics at all levels, whether explicitly or implicitly. Our success in introducing this notion for its own sake or as a means to teach other mathematical concepts, however, depends largely on our own conceptions of it. This paper considers various conceptions of equivalence, in history, in mathematics today, and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It reveals critical differences in the notion of equivalence at different points in history and a meaning for equivalence proposed by mathematicians and mathematics educators that is at variance with the ways that learners may think. These differences call into question the most popular view of the subject: that the mathematical notion of equivalence relation is the result of spelling out our experience of equivalence. Moreover,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the standard definition of an equivalence relation is ill-chosen from a pedagogical point of view but well-crafted from a mathematical point of vie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