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4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3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写作对奥地利小说家弗兰茨·卡夫卡来说是沟通世界的唯一方式。由于在时代文化、生活环境和个人倾向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卡夫卡选择了用写作这一具有独特优越性的方式沟通世界,从而对他的人生道路和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实际上,他用写作沟通世界的道路是艰辛的,写作之路的坎坷,构成了他的生活的现实内容。但是,困难并没能阻止卡夫卡前进的脚步,他凭着坚定的信仰和执着的追求,坚持写作,最终获得了自身价值的确定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22.
在中西方传统文化中,“父亲”始终是一个有着极高地位、带有神圣光环、不容亵渎的形象,是权力与秩序的象征,是子辈获取生命辉煌和精神曙光的渊源。卡夫卡对余华的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拓宽了余华的视野,使得他在文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父亲形象是两位作家笔下极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二者作品中的这一形象不乏相似之处,同时由于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社会背景,这一形象又有很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3.
运用巴赫金的"微型对话"理论,对卡夫卡的短篇小说《一份致某科学院的报告》的文体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篇作品的独白形式中存在着另一个声音,作品在意义结构上也存在着双重结构的对话。因为多重声音的出现,这篇作品呈现出一种言语层面上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24.
对卡夫卡的研究是国内外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问题,其中大部分人侧重研究其作品中的“异化”世界及荒诞主题。但笔者认为,卡夫卡的爱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本文通过卡夫卡的日记、书信、情书、小说等来分析卡夫卡对祖国和犹太人民的爱,对写作的爱以及对未婚妻和家人的爱!  相似文献   
25.
卡夫卡早年接受了尼采的影响,后来在生活中采取了与尼采一样孤独的生存姿态。因为孤独,他们选择了极为相似的生活方式,而且也获得了同样深刻的文化批判和质询“存在”的思想效果。他们的孤独在表现形态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这与他们的思想资源和精神支撑点分属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有着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26.
卡夫卡总是会以其别致的方式为我们展现出一种惊世骇俗的生存体验,形成了独有的"卡夫卡式"特征。《地洞》淋漓尽致地演绎了现代人的恐惧意识。小说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并结合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心理体验描述了小动物的恐惧感受。由于恐惧,小动物在心中臆测了莫须有的"异己"力量;由于"假想敌"的存在,小动物更感恐惧。从表面看,小动物看似陷入了一种庸人自扰的困境,但实际上这却是现代人真实的生存姿态。  相似文献   
27.
孤独对于卡夫卡来讲是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这种孤独性格的形成与其自身忧郁敏感的气质以及时代环境的影响都不无关系。作家笔下的主人公们也都不约而同地沾染上孤独性特点,其中既有永远在路上的迷茫者,又有受尽欺凌的弱小者,但无论是哪种具体类型的孤独者,他们都是鲜明地表现了作家对时代的观察与思考。  相似文献   
28.
在卡夫卡的《诉讼》中,其人物形象颇具寓意,其本质是法的仆人。人物间的职务关系构建起文本的等级性关系以及小说的空间结构,为自上而下权力外化的锥形结构,是一种秩序分明的统治模式。这一空间结构可简化为作者着力描绘的人类关系“模型”,折射出人类宏观权力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微观政治,展现卡夫卡式文本中世界和人的存在面貌。  相似文献   
29.
在20世纪作家中,把悖谬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作家首推卡夫卡,他的诸多作品大都充满了悖谬色彩。《变形记》中主人公的变形把悖谬艺术推向了极致,变形是悖谬的艺术写照,而异化的主题则是悖谬的哲学意蕴。小说通过主人公变形前后的所思所想以及和家人的先后关系,淋漓尽致地为我们揭露了资本主义温情脉脉面纱下的人情冷暖和金钱利益。  相似文献   
30.
卡夫卡《变形记》的含混迫使读者对格里高尔所变成的东西与变成了格里高尔的东西进行猜测和联想。作为“变形前记”,《乡村婚礼的筹备》中的“甲虫想象”为理解格里高尔的变形逻辑提供了参照。自我灵魂想象性地从躯壳分离出来逃避身体性生育的烦恼,所呈现的恰是灵魂自身及其与身体之间唯有神学可以解释的困局。作为“变形后记”,《乡村医生》的“乡村婚礼”是这一困局的复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