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1236篇
科学研究   43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37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107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11.
中学数学中的方差公式在解题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这一内容列入课本的时间不长,因而有关公式的应用资料甚少,为延伸教材内容,紧跟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步伐,下面我们将方差公式在解一类三元二次方程组中的应用举例介绍如下,供师生教与学时参考.  相似文献   
112.
首先推出了二粒子~Boltzmann方程组的线性化方程组,其次利用线性化Boltzmann方程组的积分算子的特征值,特征函数求出了线性化二粒子~Boltzmann方程组积分算子的特征值,特征函数.  相似文献   
113.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核心内容,函数思想是中学数学的一条主线.应用函数思想解决数学问题,体现了一种解题策略,即将静态的问题放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去考察,将局部的问题置于整体的环境中来处理.单调性是函数的一个重要性质,利用函数的单调性解(证)不等式问题是一种常用的方法,而对于一些求值、等式证  相似文献   
114.
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德国物理学家,1857年出生于汉堡。赫兹早在少年时代就被光学和力学实验所吸引。他19岁进入德累斯顿工学院学习工程学,由于对自然科学的爱好,次年转入柏林大学。赫兹1885年任卡尔斯鲁厄大学物理学教授,1889年担任波恩大学物理学教授。赫兹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是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5.
对于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我们通常采取逐步"消元"的策略,变"多元"为"一元",从而达到求解的目的.因此,抓住方程组的特点,灵活运用"消元"的策略,有助于变"多元"为"一元".下面介绍几种方法,希望同学们能从中得到启发.一、整体代入消元例1解方程组3x+2y=1,①2x+4y=-2.!②分析:方程组中y的系数成倍数关系,  相似文献   
116.
拼图、密铺问题是中考的热点.要解答这类问题,学生不仅要有很强的图形观察能力,还要借助一种强有利的工具——方程或方程组.这样问题就会获得完美的解答.下面就试举几例,供学习时参考.一、用长方形、正方形密铺成正方形例1如图1,是用四个完全相同的小长方  相似文献   
117.
从数学上证明了,在已知一个绝对分歧时间的三物种体系和四物种体系中,推导公式的雅可比矩阵转置矩阵通过初等变换可实现2行相等.推导公式因为"病态方程组"问题不能得到其他物种分歧时间的准确计算结果,而替代公式因无"病态方程组"问题可以得到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18.
<正>解三角形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题目难度不大,主要是通过正、余弦定理的技巧变形来实现三角形中的边角转换,但稍不注意,会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情况,所以解题过程中注意整体思想、方程思想的运用,做到正、余弦定理的优化选择.在教学过程中建议教师、学生都不要求难、求偏,要掌握好常见的几种题型的解法.题型一、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例1在△ABC中,内角A,B,C对边的边长分别是a,b,  相似文献   
119.
在解决非齐次项为三次多项式与指数函数之积的三维二阶常系数微分方程组通解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非齐次项为次多项式与指数函数之积的三维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组的通解形式。  相似文献   
120.
通过对等差、等比数列的学习,我们发现许多与项数有关的试题都要运用通项公式,并列出关于首项a1和公差d(公比q)的方程组,解出a1和d(q)后才能求解,这样运算比较烦琐。经过对教学过程中部分试题的分析、研究,我们发现这部分试题可以不解方程组,直接利用等差(等比)数列项与项之间的关系(通项公式的变形)便可求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