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5篇
  免费   1篇
教育   276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15篇
信息传播   4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死亡德性是生活德性在死亡情景中的表现,儒家死亡德性论的内容可以其对“大哉死乎”的论证来概括,而其养成方式则是“顺命”,儒家死亡德性论是目的论的,其目标是追求死亡伟大性。  相似文献   
72.
历代学者对《论语》中曾皙言志的理解存在分歧,先后出现了祓除说、雩祭说、为师说、游春说,太平社会说等。但是,结合孔子"评志"的时代背景分析,孔子叹"吾与点也"的原因其实是曾皙言中了其矛盾心理,从另一侧面也看出孔子思想的内在矛盾性。  相似文献   
73.
作为明末清初浙派代表文人之一,黄宗会在明崇祯十五年创作的《四明山游录》有着颇高的艺术价值。其主要特色体现在景观描写的求奇尚异、自然情理的内在体验、多样性的艺术手法综合运用三个方面,同时也展现出作者异于常人的山水之心。  相似文献   
74.
引入"大私"的分析观念,将乡土社会里的宗族或自然村赋之以"大私"的属性,以此重构理解农民公私观念的理想图式。研究发现,宗族、自然村是农民认同的一个重要的"自己人单位"。受此影响,传统农民的行为逻辑是"以群为重,以己为轻"的群我主义,以农民认同的"大私"单位为界限,其内遵循个体利益服从群体利益的整体主义行为逻辑,其外则遵循截然相反的特殊主义的陌生化的人际交往逻辑。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崇公抑私"等公与私的价值性术语的实践效能就会有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75.
政治合法性是全体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威的承认,对政治统治行为的认可,它是执掌政权的前提和基础。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重塑成为一个值得重视、关乎大局的动态的时代课题。目前党内"四群教育"活动新形式,可以视为旨在政治合法性增益的重大举措;政治合法性是开展"四群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和内在动因。以"四群教育"活动为视野,政治合法性增益问题涉及到宪政建设的整体推进和中国共产党利益代表机制的科学建构,因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76.
《白山司志》是全国遗留至今最完整的一部土司志代表作,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现今仅存的一部司所志善本,是研究白山土巡检司统治状况的第一手资料,对研究中国西南边疆土巡检司统治极具重要参佐意义,因而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从文献编纂学的角度对《白山司志》的主要内容、编修背景及其版本收藏状况进行研究,既有利于古文献的保存与传布,亦可为学者从事中国土司制度研究扩大资料来源,还可为文献学者从事古籍整理与研究提供必要的门径与章法。  相似文献   
77.
袁长江 《衡水学院学报》2013,15(2):52-54,124
《噫嘻》这首诗的写作年代应看作是康王时代,诗中的“成王”是先王。其中的“私”应是耜,不是指私田。诗是写周天子以宗子身份祭祀先王的情形。  相似文献   
78.
:在《史记》中 ,司马迁不仅昭显出了整体观念上的“人”的历史观点 ,而且还凸现了主人公殉道与超越的精神内驱力。他用《史记》理解了一个时代 ,表现了一个时代 ,寄托着自己对人生的执着追求 ,做到了以史明义和以史寓志  相似文献   
79.
李商隐的诗歌和四六文均取得很高成就,其重要标志之一是风格多样.诗歌方面,"自开生面,兼擅临摹",有<锦瑟>那样风格表现为典丽精工的,有<落花>那样绚中有素的,有学汉魏、学六朝、学杜、学韩、学李贺而能达到很高境界的,甚至还有些开宋派的作品.义山的四六文与诗消息相通,其总体特征是精丽和富有情韵,而围绕精丽和情韵,展现丰富多彩的面貌.  相似文献   
80.
语丝派是一个复杂的文人群体组合,以鲁迅与周作人为执牛耳,二人在现代文学中的影响力不言而喻,自然他们的文学思想观对《语丝》的兴衰也发挥着重大影响。两人各代表两种文学思想观,在《语丝》的发展历程中,这两种文学思想观不断地联盟、分裂,在分与合中成就了《语丝》的辉煌,也酿成了《语丝》的衰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