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119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陶澍知识渊博,学养深厚.收录在<陶澍集>中的1000多首诗歌,不仅内容深刻,是研究陶澍和晚清社会的重要资料;而且极具艺术特色.其诗作衔华佩实,功力纯熟,既雄豪又清新,重风度而不尚秾缛,堪称有清一代诗歌中的上乘之作.  相似文献   
72.
中国的谱学有三千年历史,大约经过了五个发展阶段。清代两江总督陶澍不仅对谱学发展的各个阶段进行了精辟论述;而且认为谱是史的一个重要内容,并提出了修撰族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相似文献   
73.
文章试图探讨访谈法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文章首先通过梳理访谈法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来概括教育研究中的访谈法的主要特点。其次,文章集中分析访谈案例,考察访谈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具体应用。文章以陶行知研究为个案,以“无结构式”的深度访谈的方式采访了相关专家,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陶行知的日常生活细节和生活教育的现场感。文章认为,访谈法丰富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的内涵,使我们对陶行知先生的生平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对他的教育思想也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对还原一个客观、生活化、人性化的陶行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在最后总结了访谈法的优点和局限。认识这种优点和局限,能够让教育研究者更好地发挥访谈法的作用。  相似文献   
74.
明末清初山左著名诗人、隐士徐夜对陶渊明的接受是全方位的。由于经历了改朝换代的社会大动荡、大变革,使得集国恨家仇于一身的徐夜不仅自觉地接受了陶渊明的生存方式、生活态度与名族气节,同时又对陶渊明的诗歌从创作目的、题材及风格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接受。  相似文献   
75.
元末明初儒士陶宗仪的生平情况,见于其友人孙作《陶先生小传》、《明史.文苑传》、贝阙《南村外史传》、邵亨贞《南村辍耕录疏》等,然对其生年和早年求学情况,现存文献大多语焉不详。由于其墓志铭和行状未能保存下来,故而学术界对其生平多有争议。现据陶宗仪老师钱璧《元钱伯全札》、友人孙作《陶先生小传》、邵亨贞《南村草堂记》、同乡林克贤《南村辍耕录后叙》等文献,结合《南村辍耕录》等资料,考订其生年及从钱璧问学等情况。  相似文献   
76.
文天祥与陶渊明所处时代和经历的相似性,使得他具有陶渊明抽身险恶官场、退隐山林的情结,也同样富有陶渊明隐居中悠然自得和隐中欲仕矛盾心态的情结,更脱不开陶渊明“唯云甲子”的忠义情结。  相似文献   
77.
创作心境与创作理念的不同,导致诗人陶渊明与华兹华斯对审美观照对象的处理方式各异,使二者诗作形成不同的美学风格:自然客体在前者诗作中是审美观照的主体对象,形成陶诗重直观重体悟的思维方式与淡逸闲远的美学风格;在后者诗作中则是引发诗人沉思或承载诗人情感的媒介,形成华诗重分析重逻辑的思维方式与崇高深邃的美学风格。二者诗作在关学风格上的差异,归根结底是源于中西文化系统中对宇宙本原的认识差异,这种差异影响并形成中西截然不同的美学机制与文化规则。  相似文献   
78.
从教育创业的视角审视陶行知的一生,他并不仅仅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创业者",是一个不为金钱奋斗的"创业家"。早期的宗教影响,中国传统知识人的淑世救国情怀和教育科研者的实践理性是促使陶行知成为教育创业垦拓者的主要因素。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是陶行知典型的四次教育创业活动,它们彰显了陶行知宽容博爱、不断创新、勇于担当的"双家"精神,其教育创业的励志事迹和启人深思的"双家"精神对当今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教益。  相似文献   
79.
"问津"在陶渊明的诗文中反复出现。在"问津"的出处《论语》中,"问津"已含有二义,一是问形而下的"路",二是问形而上的"道"。"问津"的"问道"一义在陶渊明的诗文中得到凸显。陶渊明是"问道"之人,透过对"道"的追求可以察见陶渊明对上古理想社会的向往。但世人鲜有"问津"者,在陶渊明的喟叹里,既有对天下无道的忧虑,也有对世无知音的惋惜。在"问津"的视角下,《桃花源记》得到一种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80.
姚菊 《天中学刊》2014,29(6):71-75
杜甫诗歌具有“真性情”的特点.首先,杜诗中的自我形象极其丰富真实,而且具有鲜明的情感特点;其次,诗歌呈现出作者的心境之真,这主要体现在大量的内心独白诗中,夔州以后尤多;再次,杜诗之真与陶诗不同,陶诗之真是对于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与思考,具有一种哲理精神,杜诗之真是对生命悲欢离合的体验与记录,具有一种实践精神.在固穷安贫的主题上,杜诗对陶诗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