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8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0篇
教育   1950篇
科学研究   42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145篇
综合类   159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2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121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59篇
  2011年   177篇
  2010年   161篇
  2009年   131篇
  2008年   146篇
  2007年   201篇
  2006年   216篇
  2005年   168篇
  2004年   150篇
  2003年   126篇
  2002年   122篇
  2001年   98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作为一个政治失意、然而睿智圆通的知识分子 ,苏轼的一生是超越自我、超越困苦、对自由孜孜以求的一生。在“大我”与“小我”方面 ,他坚持“大我之利” ,表现了其人道主义和民本思想 ;在“从众”与“从己”方面 ,他独立特行 ,力排众议 ,不随波逐流 ;在“悲观”与“乐观”方面 ,他对个人得失不以为怀 ,表现出高超的幽默艺术  相似文献   
32.
RP技术能够快速成型得到实态模型,设计美学则使产品呈现美观的状态。RP技术在设计美学中的运用,就是利用RP技术的快速性和直观性,在设计制作过程中,以设计美学的原则和方法来规避不恰当的因素。使产品在设计与制造过程中,体现出形式美与技术美,获得高品质的产品,对加快设计与制造业发展,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3.
文章把唯意志主义美学放在哲学史和美学史的大背景下,分析它在从哲学认识论向价值论的转折过程中的划时代意义,并因此得以把美归入价值领域,肯定了审美的意志功能,分析了叔本华、尼采各自的美学内容、结构、矛盾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4.
汪燕华 《培训与研究》2006,23(11):121-123
译者对原文的“空白点”的处理只能表现在本文的理解和接受层面,以及审美体验层面,并不表现在译文语言表达和最终实现层面。译者应将对原文本“空白点”留给译文文本的读者去解读,从而实现他们的“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35.
本文从体育美学的角度,分析和提出了研究体育健身美的理论依据,并结合健身活动中美的例子,说明健身美各种表现形式,用体育审美新理论提出健身美美在何处的观点。  相似文献   
36.
中国古典美学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个性,也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独特的美学命题和范畴。“意境”这一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美学范畴的多义性,模糊性和辩证统一性;美学范畴的动态变异性;“以物观物”、“以我观物”的哲学认知和审美认知方式交融的艺术观照方式。  相似文献   
37.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真”范畴,主要属于价值论范围,不同于西方侧重于认识论领域的“真”。实际上,在认识论、价值率和审美领域存在真、善、美的问题,真、善、美三者是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38.
屠格涅夫以抒情性文风著称,他在生命最后几年写下的83篇散文诗里,既有对生活细致精妙、出神入化的描写,又弥漫着浓重的感伤诗意;鲁迅是中国现代散文诗的最早创作者,他的散文诗集《野草》虽流露出彷徨苦闷、寂寞感伤情绪,但着重表现的是黑暗重压下的战斗、牺牲精神。他们的散文诗的悲剧情感,大都是他们的理想与追求同现实环境的矛盾冲突碰撞出的火花,而他们散文诗的悲剧特色又是异常鲜明的。  相似文献   
39.
美育在我国以传统伦理为本位的文化历史发展中被纳入了道德教化的范围。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进程中,美育对发展人的创造性具有特殊功能,美育与创新教育有紧密联系,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美育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0.
摄影文学还是文学摄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当前摄影文学讨论中所谓“摄影”、“文学”诸元素经“审美复合”已产生新质的观点值得商榷。因为摄影文学作品中“摄影”是目的 ,是主体 ,“文学”是工具 ,是附庸。它们根本未能化合 ,仍是两张皮。据此 ,“摄影文学”宜更名“文学摄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