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5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2篇
教育   1332篇
科学研究   82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44篇
综合类   12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148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152篇
  2011年   149篇
  2010年   127篇
  2009年   109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131篇
  2006年   104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初唐制定的道先佛后政策,使得魏晋以来的佛道之争更为激烈。由于没有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与肯定,佛教始终处于劣势地位。虽然如此,佛教在唐代还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这除了其自身的教义易为大众接受以及玄奘等许多佛学志士的不懈努力之外,唐太宗为玄奘所译诸经写的总序《大唐三藏圣教序》与两种不同字体的“圣教序碑”亦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972.
藏族传统教育在藏族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不同的时期曾经发挥过不同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注重提倡和发展现代教育的同时,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认识和吸收藏族传统教育中的伦理道德因素,对推动藏族地区的和谐社会发展,以及传统教育的现代化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73.
草甸退化胁迫下的适应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土地退化胁迫下,当前黄河源区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牲畜结构不合理,草场尤其是冬季草场严重不足,这些问题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突出因素。本文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和参与式农村评估等方法,于2004 年5 月、2006 年11 月、2007 年9 月、2008年9月对达日县牧户进行了四期抽样调查,分析了高寒草甸退化胁迫下政府和牧民适应措施的变化。 研究结果显示:① 在牲畜结构方面表现为牲畜存栏数减少;牦牛母畜比例上升。1976 年-2006 年藏羊存栏数减少60.90%;马存栏数减少了57.78%;牦牛存栏数减少25.96%。2004 年以来,成年母畜在牦牛畜群中比例逐渐增加;②在草场利用方式上,表现为转夏场时间提前。5 月前转场牧民比例由2004 年的41.50%提高到2007 年的61.00%。这暂时平衡了冬夏草场的压力,缓解了冬季牲畜草料供应短缺的问题;但这种调整加大了夏季草场的压力,可能会加速夏季草场的退化。因此,一是要进一步加大草场保护和生态恢复建设,遏止草场持续退化的态势;二要结合区域特点,建议以生态补偿形式从相邻省区或饲草(料)基地购入(/调入)草料,缓解草地压力过大的状况;③ 生态移民方面,移民户数增长缓慢。调查区2003年有105 户迁移,到2008 年也仅有115 户移出。2005 年实施以草定畜后,除上红科、莫坝、特合土、桑日麻等乡镇外,其余乡镇超载严重。牧户经济基础差、移民支配生产的能力差等因素,可能是导致生态移民和以草定畜措施执行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 因此,如何提升生态移民的经济与生态效果,如何构建搬迁牧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如何扶持发展畜牧业的替代产业等,仍是近期黄河源区生态建设与退化草地恢复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974.
唐初佛道争辩中,论题主要围绕着道与自然,道与万物,道可否言说等方面展开,佛教攻击道教的策略:一是以日常经验思维去否证道教的终极信仰———"道"———的至上性;再则是指出道教自身对"道"理解不具有一致性,存在着矛盾。从记载来看,道教学者的辩白是无力的,他们对佛教问难的较合理的解答更多体现在他们的著作中。这些著作既是道教学者的应难之作,也展现了道教发展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975.
文学理论是高校语言文学及相关专业一门基础理论课,少数民族高校用汉语言教学这门课程,具有其特殊性。在对西藏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讲授这门课程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业评价进行新的探讨和调整,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76.
以善为美是我国藏、汉戏曲共同的审美理想,也是藏、汉戏曲思想内涵的共性。汉族戏曲中的善恶观主要表现于:对民族气节的礼赞;对“义”的肯定和推崇;对象征正义的清官形象的歌颂。藏戏中的善恶观表现于:对善的同情、赞美,对邪恶的批判、鞭笞;对躬行利他主义的施舍行为的礼赞;对佛教的虔诚信仰。尽管由于藏、汉民族文化传统的差异,戏曲的审美理想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质,但“扬善”,始终是藏、汉戏曲内容的核心,美的本质。  相似文献   
977.
在“五四”时期接触佛教的现代作家中,以陈独秀、郭沫若、瞿秋白等为代表的一批激进知识分子,坚决主张以科学代宗教,并在反对佛教空观思想的过程中,逐步走向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但由于他们在确立信仰的过程中,过于强调自我的虚无渺小和整体的实在,以及对科学与宗教的本质差异缺少清醒的认识,尽管在理智上坚决反对宗教,潜意识里却被宗教信仰心态所制约,并没有真正完成整合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任务  相似文献   
978.
中国佛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何种特点?这一问题学术界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从佛教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续佛慧命的根基以及佛教持久不灭的生命力三个方面来看,中国佛教具有平民化、禅观实践与圆融精神三大特征.  相似文献   
979.
隋唐佛教长足发展 ,除社会原因外 ,也与佛教教育密切相关。佛教教育的原则和手段有五点 :其一 ,区别对象 ,因材施教 ;其二 ,有的放矢 ,对症下药 ;其三 ,利用教具 ,直观形象 ;其四 ,启发思维 ,由近及远 ;其五 ,形式多样 ,喜闻乐见。中国教育史之类的著述对佛教教育例不提及一字 ,这不利于认识佛教教育的历史地位和吸收其中有益成份。剔除佛教教育的宗教目的 ,其原则和作法对于今天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80.
意境理论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佛教现观论作为古典诗歌意境理论的哲学基础,佛学境界论作为意境理论产生的直接原因,佛教的妙悟说作为意境理论的思维形式,佛教语言观对意境世界的开启,从而最终形成了古典诗歌意境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