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1003篇
科学研究   11篇
体育   9篇
综合类   6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112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把《集杜诗》放在宋元明清集杜诗历史中观照,把《集杜诗》与其他作品或集句诗来比较审视,把《集杜诗》文本与文天祥的经历结合进行纵深挖掘,从文本接受的纵横两方面对《集杜诗》所作的综合研究,是这些年来文天祥《集杜诗》体现的综合特点。对其梳理,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文天祥研究的全面深入。  相似文献   
72.
人物研究是历史研究的重要领域。恭亲王奕是清中后期重要的政治人物,他的决策和行政作为对晚清中国走向构成很大的影响,该专题研究价值极高。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历史人物研究呈现兴盛的局面。但是,恭亲王奕尚未摆脱充当近代史研究"背景"的局面,专题研究有待深化。  相似文献   
73.
关于《世说新语》何以不收陶渊明的原因,各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诸家观点有其合理成分,但也仍有可商榷之处。将讨论重点置于东晋的时代风尚与《世说新语》的甄选标准,认为陶渊明的农本思想、抱朴含真理念、拙于言辞的定位以及高士之隐的追求等方面,与《世说新语》中名士们所崇尚的贵族化风流、人工美、崇尚清谈和好“通隐”等相背离,这才是导致陶渊明事迹不见于《世说新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4.
《古文四声韵》是夏竦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完成的一本传抄古文字书,在出土文献及古文字研究蓬勃发展的今天,此书的价值日益彰显。然而,学界对此书的真正题名却存有争议,文章通过版本学、目录学以及文献学等知识,考证此书原名为《新集古文四声韵》,《古文四声韵》只是古今学者的一种习惯性简称。同时,文章也对前人未有涉及的定名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5.
以《全宋文》中收录的章粢奏章为研究对象,梳理章粢的军事思想,包括浅攻牵制策略、坚壁清野策略、纵深攻击讨伐策略、招安的政策、进击筑堡的策略、以远人攻远人的策略以及游击战术策略。  相似文献   
76.
辛弃疾怀着收复失地的意愿策马自北投向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这一举动也便标识着他孤独命运的开始,而英雄的孤独表现在词中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  相似文献   
77.
郭秉文是中国第二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即东南大学的创始人,主张平等对待中西文化,吸收其精华而形成新的文化。大学要担负起这种使命,必须首先成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的中心。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东南大学迅速成为国内最大的学术交流中心,不仅是中国科学社的大本营、学衡派的策源地,还是中国新教育的中心、史地研究会的所在地。同时,东南大学又是国际学术和文化交流的窗口,每年都邀请各国的著名学者来东南大学访学、讲演;东南大学也选派留学生、教师出国学习、考察,并尝试利用外资,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参与国际教育事务管理。在此交流过程中,东南大学迅速崛起,成为蜚声海内外的高等学府。  相似文献   
78.
闻一多是一个把生命当作诗,以诗来书写生命的诗人。孤独、家园与死亡是他诗中生命意识之表现最为突出的几个侧面。通过对这几个意象系统的精心营构,闻一多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个丰富复杂的生命世界和一幕幕斑驳陆离的生命场景。透过意象之维,可以读解闻一多诗中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79.
晚唐温庭筠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在当时备受推崇,在文章方面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号“三十六”。温文亦曾结集行于世。但考之现存史料,于温文集则止于记载,实物久已失传。考之文献,上溯其源,则温庭筠文集结集当在晚唐五代时期;其文集散佚情况较为复杂,或遭遇北宋丙午之乱于南宋已散佚,或于元代尚存,至明代终至消亡。  相似文献   
80.
《文心雕龙》中"体"的含义多样,"体裁"即为其中的一种。刘勰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各种文体:一是"原始以表末",即叙述各种体裁的起源和演变;二是"释名以章义",解释各种体裁的名称,并说明其意义;三是"选文以定篇",从各种文体中选出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加以评论;四是"敷理以举统",就是总结各种体裁的写作法则及其特点。从中反映出刘勰为代表的南朝宗经、通变及体用并重的文体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