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2篇
  免费   1篇
教育   518篇
科学研究   4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20篇
信息传播   40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今所存见的明刊本"李贽批评本"《西游记》,为无锡文人叶昼托名作伪的产物。卷首所附《西游记题辞》的作者"幔亭过客",为吴县人袁于令,生于公元1592年(明万历二十年),卒于公元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词曲家与小说家。叶昼托李贽之名所批评的《西游记》,成书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前后,其所用底本,为唐光禄刻印于金陵世德堂的《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其批评主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西游记》宗旨的揭示,二即借批评以抒发对社会现实的看法,三为对《西游记》艺术的称道,四是对佛道思想的宣扬。其中,又以一、二为其批评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32.
庄子的万物齐一、因任自然的自然观,决定了《庄子》一书行文表达上采用了“三言”的形式。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使作品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寓言”,“借外论之”,借寓言以论“道”;“重言”,借重“往古佐证”以申明具有现实意义的思想学说;“卮言”则为“无言之言”,是庄子表达“道”的“言”之最高境界。庄子的自然观与“三言”的表达方式的高度统一,正是庄子“以天合天”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33.
刘知几的史书方法论主要体现在《史通》一书中。刘氏对他之前的中国历代史书,无论是正史还是杂史,都做了全面深入的考察与研究。其中关于史书写著的方法问题,在文风、体制、语言、叙事、书法等各方面均有精辟的论述,且充满了强烈的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34.
曹植善于运用意象寄托的手法来曲折地表达主观意愿,正是中国传统诗歌讲究含蓄蕴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审美要求的体现.意象寄托手法源自<诗经>的比兴传统,曹植是历史上无数个继承创新者之一.  相似文献   
35.
“正史”纪传体因人记事的体例,造成了同一史实散见于史书不同篇卷的弊端。为满足专业研究者查找史实全貌的需要,本文选取较有代表性的《三国志》为例,通过历史年代本体建立的语义关联来聚集相关历史年代知识元,达到聚集同一或相关史实的目的,为古籍数字化知识发现功能的实现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6.
《三国志》是一部在汉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化典籍,记录了较多的称谓词,其中的“所怙”“侯”“阿翁”“下流”“同堂姊”“主人”“同乡”等七个称谓词较具代表性。通过对它们的考释,为辞书编纂提出修正意见,进而说明专书研究在汉语史研究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7.
对物类变化现象的描写是《聊斋志异》最为突出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小说艺术魅力形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塑造人物形象不可或缺的助手;推动情节波澜起伏的关键之笔;创造奇幻美的突出方式;营造诗意美的有力工具。《聊斋志异》中的物化现象真幻交织,把人们带入一个从未有过的奇妙世界,其中的研究还有诸多可拓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38.
曹植的文学创作随着他的思想变化呈现出建安前、后期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而《释愁》则是他文风转变的重要标志。本文通过分析曹植的后期作品《释愁》来关注他的思想嬗变。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谈论的曹植思想主要是指他对于人生、对于理想的态度。即积极进取还是消极退避。  相似文献   
39.
《汉书·艺文志》在我国文献学史及学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学界对“艺”“文”“志”3词及其关联状况缺少系统研究,这3词直接关系到《汉书·艺文志》的主旨和内容。“艺”“文”“志”3词在古代各有其独特的意义源流,在《汉书·艺文志》中,3词第一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辩证统一的系统。深刻体察其内涵,可以于此管窥班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阐释。  相似文献   
40.
史书对清代早期和后期云南丽江的社会生活记载颇多,而对道光初年的丽江社会生活鲜有描述。马毓林撰写的《鸿泥杂志》详细记载了清代中期丽江的社会生活,对于全面认识清代中期丽江市井、民俗、宗教、物产等提供了基础,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