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0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52篇
教育   1030篇
科学研究   373篇
体育   35篇
综合类   14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9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139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133篇
  2011年   145篇
  2010年   114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Objective:We recently showed that the gender detection tools NamSor, Gender API, and Wiki-Gendersort accurately predicted the gender of individuals with Western given names. Here, we aimed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these tools with Chinese given names in Pinyin format.Methods:We constructed two datasets for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File #1 was created by randomly drawing 20,000 names from a gender-labeled database of 52,414 Chinese given names in Pinyin format. File #2, which contained 9,077 names, was created by removing from File #1 all unisex names that we were able to identify (i.e., those that were listed in the database as both male and female names). We recorded for both files the number of correct classifications (correct gender assigned to a name), misclassifications (wrong gender assigned to a name), and nonclassifications (no gender assigned). We then calculated the proportion of misclassifications and nonclassifications (errorCoded).Results:For File #1, errorCoded was 53% for NamSor, 65% for Gender API, and 90% for Wiki-Gendersort. For File #2, errorCoded was 43% for NamSor, 66% for Gender API, and 94% for Wiki-Gendersort.Conclusion:We found that all three gender detection tools inaccurately predicted the gender of individuals with Chinese given names in Pinyin format and therefore should not be used in this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52.
电力走廊的树木生长会对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营造成巨大影响,精确检测出影响线路安全的树木并将其砍伐至关重要。因此,提出一种基于无人机激光点云的树障检测与砍伐树木数量估算方法。首先,对激光点云进行快速自动化处理,先后精确提取地面点、电力线点与植被点;其次,基于电力线点进行分段,并分析电力线与植被点的安全距离,进而确定树障区域的位置和范围;最后,对树障区域植被点云进行单木分割,并统计单木数量,最终实现砍伐树木数量的精准估算。研究结果表明,无人机激光点云可以实现输电通道树障的有效检测与砍伐树木数量的精确估算,总体树木砍伐数量估算精度可达92.3%,可为输电线路安全运营提供遥感技术支撑,也可为电网运维单位制订树木砍伐计划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3.
传统遥感卫星图像处理采用在地面进行目标检测和跟踪处理的模式,卫星将拍摄到的图像数据下传至地面数据处理中心,由地面数据处理系统对接收到的遥感图像数据进行目标检测和跟踪。然而,随着遥感图像分辨率的不断提高,需要下传的数据量增大,导致星地数据传输的时间大大增加,最终造成目标检测和跟踪的时效性降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特征量判别的Canny边缘检测和联合概率数据关联的在轨海上多运动舰船目标检测和跟踪方法。将该方法利用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的高分微纳卫星实测数据在模拟星载的嵌入式开发平台上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在轨对海上多运动舰船目标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和跟踪。  相似文献   
54.
提出了一种基于经验模式分解去斑和顶帽变换背景不均匀的预处理方法. 经验模式分解去斑算法先对图像每一列进行经验模式分解得到IMF函数,然后将原信号与第一、二模态相减得到初步处理图像,再对该图像每一行重复该操作从而得到去斑图像,该算法有效地去除斑点噪声;顶帽变换则有效地补偿了海浪带来的局部不均匀的背景亮度,提高了图像的信杂比,有利于目标的检测. 仿真结果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5.
人脸检测技术已成为图像工程与模式识别领域研究的热点。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人脸模式的特征,并着重分析了几种有代表性的人脸检测方法,然后讨论了国内外的研究概况,最后提出了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6.
禽流感病毒与人类禽流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禽流感病毒属甲型流感病毒,主要引起禽类流感。1997年首次证明禽 流感病毒(A/Ho ng Kong/156/97)H5N1亚型可感染人,其后在我国内地、香港及荷兰等地又至少发生了5起禽 流感病毒的人间感染。目前,禽流感病毒正在我国及亚洲部分地区肆虐,已造成很大的经济 损失和社会影响,禽流感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新发传染病。本文拟就禽流感病毒的基 因特征、致病性及特异检测等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7.
首先阐述了本系统用到的基于ICMP的蠕虫检测方法以及相同通讯模式的蠕虫检测方法,然后介绍了本系统的结构模型,最后介绍了该系统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8.
一种新的模糊边缘检测算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信息论中最大熵原理 ,提出了一种新的模糊边缘检测算法 .首先介绍了模糊概率、用条件概率与条件熵定义模糊划分熵的概念以及模糊划分的原理 .算法利用了自然划分以及梯度图像模糊划分的关系 ,在条件概率与模糊划分熵的基础上 ,通过最大模糊熵原则实现图像分割中最优阈值的自动提取 ,从而实现图像的边缘检测 .对不同测试图像的边缘检测结果进行比较 ,表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  相似文献   
59.
实现分布式入侵检测的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侵检测系统作为防火墙的重要补充在网络安全运行过程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随着网络攻击的日益复杂化,引入了代理(Agent)机制以方便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的开发和增强检测系统的性能.本文首先对入侵检测技术进行了分类和分析,剖析了Agent技术对分布式入侵检测技术的影响,就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实现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讨论,并给出了详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0.
椭圆检测是模式识别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工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结合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截面图中椭圆为实心,并且椭圆之间没有交叉和嵌套的性质,提出了一种基于顺序扫描的椭圆检测算法.该算法首先找出椭圆的中心,然后采用一个快速确定短半轴端点的方法,计算出短半轴的长度和斜率,最后通过计算得出长轴的斜率和长度.实验证明,该算法能准确有效地检测到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截面图中的椭圆,因而可以用于复合材料中纤维取向的测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